100%

淳祐臨安志 (宋)施諤纂修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0.6第一版

目錄

  前言

  卷一〔闕文〕

  卷二〔闕文〕

  卷三〔闕文〕

  卷四〔闕文〕

  卷五

   城府〔一〕

    城社

    城內

    官宇

    舊治古蹟

     虛白堂

     中和堂

     有美堂

     清暑堂

     因巖亭

     忘筌亭

     碧波亭

     南園巽亭

     介亭

     清風亭

     曲水亭

     望越亭

     高齋

     東樓

     清輝樓

     雲濤觀

     石林軒

     紅梅閣 

    今治續建

     講易堂

     簡樂堂

     承化堂

     恕堂

     玉蓮堂

     竹山閤

     愛民堂 

    浙江安撫司

    兩浙轉運司

  卷六

   城府〔二〕

    學校

     府學

     教授東西廳

     貢院 

    樓觀

     望湖樓

     十三閒樓

     湧金樓

     豐樂樓

     湖堂

     三賢堂

     先賢堂

     德生堂

     江湖偉觀

     隆禮亭

     〔光宗御諱〕禮亭

     崇禮亭

     潺湲亭

     通遠亭

     橘園亭

     御舟亭

     安濟亭

     浙江亭 

    園館

     水月園

     秀埜園

     真珠園

     長橋南園

     玉壺園

     環碧園

     擇勝園

     湖曲園 

    廂隅

     宮城廂

     在城八廂

     南北兩廂

     四隅

     城東西都巡檢使 

    軍營〔兵籍附〕

     禁軍

     廂軍

      火十二隅

      灊火七隊

      城南北廂灊火隅兵

      城外四隅 

     教場 

  卷七

   城府〔三〕

    坊巷

     城內左一南廂

     左一北廂

     左二廂

     左三廂

     右一廂

     右二廂

     右三廂

     右四廂

     城南左廂

     城北右廂

     城西廂

     城東廂 

    界分

     錢塘縣

     仁和縣 

    橋粱

     城內大河

     小河

     西河

     城南左廂〔城東附〕

     城北右廂〔城西附〕

    倉場庫務

     諸倉

     諸庫

     諸務

     諸場 

    館驛

     樟亭驛

     郵亭驛

     仁和館

     北郭驛亭  

  卷八

   山川〔一〕

    城內諸山

     鳳凰山

     吳山

     七寶山

     寶蓮山

     石佛山

     瑞石山

     金地山

     茆山

     淺山

     寶月山

     峨眉山

     草塢山

     寶山

     青平山

     狗兒山

     園山

     虎林山 

    城南諸山

     包家山

     大慈山

     龍山

     五雲山

     定山

     秦望山

     浮山

     排山

     報山

     廟山

     (土曇)山 

    城西諸山

     武林山

      亭館

       虛白亭

       候仙亭

       見山亭

       冷泉亭

       觀風亭

       袁君亭

       紫薇亭

       翠薇亭

       石橋亭

       月桂亭

       夢謝亭

       丹灶堂

       隱居堂

       許邁思真堂 

      古蹟

       石門澗

       連巖棧伏龍濺

       青林巖

       理公巖

       合澗橋

       呼猿洞

       巖石室龍泓洞

       鍊丹井烹茗井

       葛塢朱墅

       女兒山玉女巖

       醴泉  

     北高峰

     白雲峰

     南高峰

     孤山

      古蹟

       柏堂

       竹閣

       處士林逋廬

       巢居閣

       和靖處士祠墓

       金沙井

       四照閣

       六一泉 

     粟山

     巨石山

     巾子峰

     南屏山

     小南屏山

     慧日峰

     雷峰

     雞籠山

     霍山

     赤山

     玉岑山

     鴉雞峰

     卓筆峰

     花家山

     月輪山

     馬鞍山

     靈石山

     仙姑山

     西觀音山

     龍門山

     觀山黃杜山了頭山茆山篠山楊梅山

  卷九

   山川〔二〕

    城東諸山

     臨平山

     桐扣山

     皋亭山

     青龍山

     母山

     佛日山

     石膏山

     黃鶴山

     超山

     亭市山

     龍珠山

     泰山

     大旗山

     南鮑山

     南山

     太婆山白巖山

     方山

     全山

     苧山

     楊山

     唐墓山

     近山

     大遮山烏尖山

     飲馬山

     安樂山

     有山石壁山龍駒山法華山

     三峰山

     洛山

     峨眉山

     烏頭山

     石姥山

     獨山

     赭山

     馬嗥山

     金鵝山 

    城內外諸嶺

     八蟠嶺

     萬松嶺

     鐵冶嶺

     紫坊嶺

     駱駝嶺

     慈雲嶺

     風篁嶺

      龍井 

     分金嶺

     滕村嶺

     青木嶺

     狗頭嶺

     五嶺

     徐村嶺

     白塔嶺

     礌馬嶺

     牛坊嶺

     牌山嶺

     大麥嶺

     葛嶺

     棲霞嶺

     (施去方改馬)巘嶺

     臙脂嶺

     石人嶺

     東墓嶺

     大青嶺

     郎當嶺

     黃泥嶺

     歌樵嶺

     石姥嶺

     灌肺嶺狗兒嶺 

    諸洞

     青衣洞

     羅漢洞

     金星洞

     風水洞

     靈化洞

     登雲洞

     鐵窗櫺洞

     呼猿洞

     水樂洞

     石屋洞

     煙霞洞

     蝙蝠洞

     龍洞

     細礪洞

     香林洞

     大雄山白龍洞

     護國仁王院洞

     海雲洞

     雲洞

     虎頭巖 

    諸石

     落星石

     石龍

     排衙石

     石衕

     新婦石

     羅剎石

     王子高石

     雲根石

     秦王纜船石

     靈固石

     靈石

     石屏風

     臥龍山

     石橋

     石魚

     石筍 

    諸塢

     東西馬塍

     羊角埂

     鮑家田

     掃帚塢

     楊梅塢

     錦塢

     葛塢

     楓木塢

     水竹塢

     青枝塢

     靈石塢

     真(土朱)塢

     石人塢

     龍駒塢

     法華塢

     木塢 

    峪

     方家峪

     冷水峪

     毛湫峪 

    衕

     石衕

     東山衕

     唐家衕

     馬家衕 

    關

     桃花關

     劍門關

     西關

     北關 

  卷十

   山川〔三〕

    江

     浙江

      江潮

      潮候

      捍海塘鐵幢浦  

    湖

     西湖

      斷橋隄

      蘇公隄

      小新隄

      西湖水口

      下湖 

     洞鑑湖

     石湖

     明聖湖

     御息湖

     臨平湖

     泛洋湖

     像光湖

     石橋湖

     丁山湖

     石鼓湖 

    河渠

     城內四河

      茆山河

      鹽橋運河

      巾河

      清湖河 

     城外諸河

      運河

      龍山河

      外沙河

      菜市河

      下塘河

      城外運河

      下湖河

      子塘河

      真珠河

      餘杭塘河

      奉口河

      前沙河

      後沙河

      宦塘河

      蔡官人塘河

      施何村河

      赤岸河

      方興河  

    水閘

     澄水閘

     龍山渾水閘

     清水閘

     浙江渾水閘

     清水閘

     保安閘

     清湖上中下三閘

     石函橋閘 

  後跋一

  後跋二

  後跋三

   偶從吳市購得宋淳祐臨安志六卷雖非全本然自來著錄家多未見喜而有作寄槎客先生〔陳鱣〕

   和作〔吳騫〕

   和作〔黃丕烈〕

   庚午春日寄懷槎客次前韻〔黃丕烈〕

淳祐臨安志 (宋)施諤纂修 中華書局編輯部編 北京:中華書局 1990.6第一版

前言

四庫未收書目提要

阮元譔進

 淳祐臨安志六卷

宋施諤撰按兩浙古志北宋圖經久已無考至南宋建為行都其志乘傳於今者則有周淙乾道志潛說友咸淳志二種已經 四庫全書採錄此志從宋刻殘本影寫僅存五卷至十卷無序目可稽觀書中敘錄皆至淳祐間府尹趙(上與下心)而止其為施諤所撰淳祐志無疑所存惟城府山川二門前有總論一篇異於他志其敘城府一首城社次官宇次舊治古蹟次今治續建為第五卷城府二首學校次樓觀次園館次廂隅次軍營為第六卷城府三首坊巷次界分次橋粱次倉場庫務次館驛為第七卷敘山川一首城內諸山次城南諸山次城西諸山次亭館次古蹟為第八卷山川二首城東諸山次城內外諸嶺次諸洞次諸石次諸(陽去昜改烏)次峪衕關為第九卷山川三首江次湖次河渠次水閘為第十卷諸門皆為咸淳志所本而各條下引載前賢題詠詩文則互有詳略此與乾道咸淳二志備載南宋數朝掌故藉補史傳之遺皆未可以殘缺廢也

臨安志卷第一〔闕文〕

臨安志卷第二〔闕文〕

臨安志卷第三〔闕文〕

臨安志卷第四〔闕文〕

臨安志卷第五

 城府〔一〕

自古圖諜所載郡國必繫之於山蓋陵谷之遷變不常而城邑之更易亦異山則終古表立而考論輿地者恃以為識焉錢唐舊治武林山猶云逼江則今之湖固與江通也華信作塘乃徙平地則已漸為陸矣若沙河漾沙坑與所謂灞頭之類皆古水所及也隋代始州於柳浦西依山築城嘗慨然求所謂柳浦者已不可考而依山所築則今之鳳凰山也前治武林山後治鳳凰山兩山之閒昔水今陸豈非天所以啟神明之隩乎厥 今商邑翼翼四方之極巍巍煌煌不可尚已抑嘗聞長安之都八街九陌相為經緯中為馳道無得輒行而左右升降有上下之別是知壯麗以重威矣亦知京兆為郡國首矣然馬廖歷舉高結大袖之謠以為雖或吏不奉法良由慢起京師周良有言尚方今造一物小民明已(目辟)睨宮中朝製一衣庶家晚已裁學然則所謂為四方極為郡國首者要必有在而天造地設以成

神皋盛大之勢已非一時一世所積又如是其不易然也故具論之敘城府第三

  城社

古州域隋楊素刱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 【 據九域志】

城東門

便門

候潮門

保安門 【 舊名小堰門】

新門

崇新門 【 俗呼薦橋門】

東青門 【 俗呼菜市門】

艮山門

城西門

錢湖門

清波門 【 俗呼暗門】

豐豫門 【 舊名湧金門】

錢塘門

城南門

嘉會門 【 舊名利涉門】

城北門

餘杭門 【 俗呼北關門】

  城內

朝天門 【 今為雙闕無門關蓋自錢氏舊有此門】

水門

保安門

南水門

北水門

天宗門

餘杭門

按五代周景福二年錢鏐發民夫二十萬及十三都軍士築杭州羅城周七十里南門曰龍山東門曰竹車南土北土保德北門曰北關西門曰涵水西關城中又有門曰朝天門曰炭橋新門曰鹽橋門今廢土人猶以門稱焉

社壇

舊在嘉會門內今徙于城西一里小昭慶寺側

  官宇

府治

舊在鳳凰山之右自唐為治所 【 見郡守白公居易詩云餘杭形勝四方無州傍青山縣枕湖遶郭荷花三十里拂城松樹一千株又自湖上歸入錢塘門經由萬松嶺還州治詩云半醉閒行湖岸東馬鞭敲鐙轡瓏璁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隄明月中樓角漸移當路影潮頭欲過滿江風歸時未放笙歌散畫戟門開蠟燭紅 竊攷漢志錢塘治武林山今靈隱山也及宋錢唐今劉道真記云昔一境逼近江流縣在靈山下至今基址猶存靈山者即靈隱諸山又云華信作塘成乃遷此地為錢塘縣不知所遷在何地大概今之城邑皆古來斥鹵所及舊傳湖與江通可以想見而治所在武林上無疑也舊志不載鳳山治所起自何年自陳始建郡據隋志開皇中移州居錢塘城復移州干柳浦西依山築城即今郡是也豈即鳳山之治乎自唐以來實治鳳山錢氏所居特因之爾】 子城南曰通越門北曰雙門吳越錢氏舊造 國朝至和元年郡守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孫公沔重建樞密直學士蔡公襄撰紀并書刻石于門之右 【 記曰杭中二浙為太州提支郡數十而道通四方海外諸國物貨叢居行往來俗用不一自錢氏專有吳越治兵蓄財日為戰守政出臨時 朝廷除剌史以來蓋八十年其風流治跡有足稱者要之起廢弊變繇習斯亦難矣至和元年資政殿學士給事中孫公自樞密副使來撫是邦六月視事曰此吾故鄉也敢易治之里之稅歲糜中產餘二十家為之籍其地而出其資市賈謾欺取予不均為之正衡量而一之富黠倚強蝕貧誅利為之索其黨而逐之盜俠閉藏出沒無常為之根株而去之俗尚浮屠歸施無節嚴以約束婦人女子絜廉其行寵以衣珥高年舊德或復諏訪數月之閒所部近遠莫不竦動迎向公訓公知眾之已悅也隨所譬喻勉之於善秋八月語其僚曰諸侯臺門以高為貴蓋以尊 天子所命而示等威也昔錢氏依山阜以為治所而雙門置 聖祖嫌名上一字木錮金鐵用為敵備今方內統平吾為守臣於以遵化而流澤每大號令從官屬陳兵校會州之士民即門內張次班列而布宣之門圮而地狹又非禮制豈所以重方面之體乎吾將易而新之即以其說謀之轉運使資以羡錢又詢之於民良家大姓願以力助於是商其用而裁取之凡金埴竹木之材必可其直塈陶蓋梓之工必當其庸十一月甲戌興作明年五月訖工旬有五日壬申合樂燕飲以落之至於下邑旁郡攜扶老稚闐溢郛郭相與觀聽指是巍然者曰上之命令由是而出下之情偽由是而入一有不誠重為門羞吾屬戒焉是年襄出剌清源州人遮余而言曰我公之為治固有聞於執事矣始者革弊屏惡人畏其明已而拊養鰥惸教敕子弟及其治成井市童兒不收落錢田豐海熟人得其職公作雙門我實與之公歸有時我思無窮願為紀所作之始而刻之石庶幾傳之子孫益遠不忘初公定邕廣大寇還請蒞杭 上以其能遜而不伐中道召升宥密未幾以直議不能與眾合遂伸前請至則勵精夙夜不以宴息自處其進退忠義之節與所施為若干里之績固不足書然州人過余再三稱頌慇懃不書無以尉其志九月二十日樞密直學士起居舍人新授知泉州軍州事莆陽蔡襄記 按子城二門即今大內麗正和寍門所增築者府治舊基當在今殿司衙等處以白公諸詩及 南渡前諸詩可見矣】

建炎四年

翠華駐蹕徙治于清波門北以奉國尼寺 【 即淨因寺】 故基創建

 

  舊治古蹟

   虛白堂

祥符舊經云在郡治唐長慶中刺史白公居易有詩刻石堂上 【 詩曰平旦起視事亭午臥掩關除親簿領外多在琴書前況有虛白亭坐見海門山潮來一憑檻賓至一開筵終朝對雲水有時聽管絃持此聊過日非忙亦非閒山林太寂寞朝闕空喧煩惟茲郡閣內囂靜得中間 虛白堂前衙退後更無一事到中心移床就日簷間臥臥詠閒詩側枕琴 又花樓望雪詩有云偷將虛白堂前鶴失卻樟亭驛後梅 按虛白堂牡丹及紫薇兩本皆傳白太傅手植故羅隱牡丹詩云莫背欄杆便相笑與君俱受主人恩蘇公軾有虛白堂紫薇花詩 按此詩言郡閣內則在郡圃甚明而冷泉亭記所載相里尹造虛白亭豈更有此名乎 白公又留題郡齋唸山歌水嘲風月便是三年任滿時春為醉眠多閉閣秋因晴望暫褰帷更無一事移風俗惟化州民解詠詩 又郡中即事漫漫潮初平熙熙春日至空闊遠江山晴明好天氣外有適意物中無繫心事數篇對竹吟一杯望雲醉行移杖扶力臥讀書取睡久養病形骸深闇閒氣味遙思九城陌擾擾趨名利今朝是隻日朝謁多軒騎寵者防悔尤權者懷憂畏為報高蓋車恐非真富貴 又詩三年為刺史無政在人口唯向郡城中題詩十餘首慚非甘棠詠豈有思人否三年為刺史飲水復食檗唯向天竺山所得兩片石此抵直干金無乃傷清白】

   中和堂

建炎三年四月壬戌

光堯太上皇帝來登斯堂遠矚稽山思夏后之功俯瞰濤江懷子胥之烈

御製古詩一首六龍轉淮海萬騎臨吳津王者本無外駕言蘇遠民瞻彼草木秀感此瘡痍新登堂望稽山懷哉夏禹勤神功既盛大後世蒙其仁願同越句踐焦思先吾身艱難務遵養聖賢有屈伸高風動君子屬意種蠡臣又

御書謂斯堂偉特之觀無愧上都薰風南來我意雖快願與庶人共之後改為偉觀堂先是錢武肅王建閱禮堂至和三年郡守孫公沔改建棟宇宏麗輪奐一新始更名為中和前賢題詠最著 【 郡守趙公抃詩老來重守鳳凰城千里人心豈易平樂職古賢形歎頌中和終不為虛名 郡守陳公襄有中和堂木芙蓉盛開戲呈子瞻詩千株寒葉正疏黃占得珍叢第一芳容易便開三百朵此心應不畏秋霜通判蘇公軾和云千林掃作一番黃只有芙蓉獨自芳喚作拒霜知未稱細思卻是最宜霜 蘇公軾送劉寺丞詩有云中和堂後石楠樹與君對床聽夜雨玉笙哀怨不逢人但見香煙橫碧縷云云 劉景文季孫陪東坡中和堂賞月中和堂上月盛夏似高秋天瀉銀河水人披紫綺裘氣飄聞赤壁語勝踴黃樓(東坡誦赤壁二賦徐州集十數詩)歸袂接 天子適從何處游】

   有美堂

舊在郡城吳山嘉祐二年龍圖閣直學士梅公摯出守杭州

仁宗皇帝賜詩寵行云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剖符宣政化持橐輟才流暫出論思列遙分旰仄憂循良勤撫俗來暮聽歡謳摯乃取詩之首章作堂而名之曰有美歐陽公修為記蔡公襄書 【 記曰嘉祐二年龍圖閣直學士尚書吏部郎中梅公出守餘杭於其行也 天子寵之以詩於是作有美之堂蓋取賜詩之首章而名之以為杭人之榮然公之甚愛斯堂也雖久而不忘今年自金陵遣人走京師命余誌之其請至六七而不倦余乃為之言曰夫舉天下之至美與其樂有不得而兼焉者多矣故窮山水登臨之美者必之乎寬閒之野寂寞之鄉而後得焉覽人物之盛麗夸都邑之雄富者必據乎四達之衝舟車之會而後足焉蓋彼放心于物外而此娛意于繁華二者各有適焉然其為樂不得而兼也今夫所謂羅浮天台衡嶽廬阜洞庭之廣三峽之險號為東南奇偉秀絕者乃皆在於下州小邑僻陋之邦此幽潛之士窮愁放逐之臣之所樂也若乃四方之所聚百貨之所交物盛人眾為一都會而又能兼有山水之美以資富貴之娛者惟金陵錢塘然二邦皆僭竊於亂世及 聖宋受命海內為一金陵以後服見誅今其江山雖在而頹垣廢址荒煙野草過而覽之莫不為之躊躇而悽愴獨錢塘自五代時知尊中國效臣順及其亡也頓首請命不煩干戈今其民幸富足安樂又其俗習工巧邑屋華麗蓋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浪舶出入于江濤浩渺煙雲杳靄之間可謂盛矣而帥是邦者必皆朝廷公聊大臣若天子之侍從又有四方游士為之賓客故喜占形勝治亭榭相與極游覽之娛然其於所取有得于此者必有移于彼獨所謂有美堂者山水登臨之美人物邑居之繁一寓目而盡得之蓋錢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盡得錢塘之美焉宜乎公之甚愛而難忘也梅公清謹好學君子也視其所好可以知其人焉四年八月丁亥廬陵歐陽修記蔡襄書摯又賦五言詩六篇皆以有美堂新建為篇首 蘇公軾與太守陳公襄自有美堂夜歸詩云娟娟雲月稍侵軒瀲瀲星河半隱山魚鑰未收清夜永鳳簫猶在翠微間淒風瑟縮經絃柱香霧淒迷著髻鬟共喜使君能鼓樂萬人齊看火城還 又有美堂暴雨詩游人腳底一聲雷滿坐頑雲撥不開天外黑風吹海立浙東飛雨過江來十分瀲灩金樽凸千杖敲鏗羯鼓吹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 又正月九日有美堂飲醉歸徑睡起得鮮于子駿所寄古意作雜興一首答之眾人事紛擾志士獨悄悄何異琵琶絃常遭腰鼓鬧三杯忘萬慮醒後還皎皎有如轆轤索已脫重縈繞家人事約敕始暮陳婦孝可憐原巨先放蕩今誰弔平生嗜羊炙識味肯輕飽烹蛇啖蛙蛤頗訝能稍稍憂來自不寐起視天漢渺欄杆玉繩低耿耿太白曉 又九日舟中望見有美堂上魯少卿飲處以詩戲之指點雲閒數點紅笙歌正擁紫髯翁誰知愛酒龍山客卻在漁舟一葉中西閣珠簾捲落暉水沈煙斷佩聲微遙知通德淒涼甚擁髻無言怨未歸 一時名流皆有詩後以為酒名】 按有美堂錢氏初建江湖亭于此當在吳山最高處左江右湖故為登覽之勝而前賢題詠如此東坡詩言自舟中望見堂上燕集此必西湖舟中也舊經言在郡城又可以見古城界於吳山矣淳祐六年府尹趙公(上與下心)獲古刻小碑于山巔太歲殿之側即

仁宗御賜梅公詩也由是此堂故址益顯著云

   清暑堂

治平三年郡守蔡公襄建在州治左撰堂記及書刻石堂上 【 記曰京師東南千里入吳越杭於吳為一大都會其地傾而屬海又多陂池以故善溼方春夏時梅雨蒸鬱礎甓皆汗披纖衣覆大廈猶鼻息奄奄不得曠快非有高明之居曷以禦之於是清暑之堂作焉清暑負州廨之左直海門之衝其風遠來灑然薄人日以決事佚而忘勞至者莫不悅之或曰昔者召伯將營召以居重愛民力暴處遠野廬于甘棠之下而聽斷焉百姓思之作甘棠之詩以美其事今斯堂也度面勢愒崇宇前有江海浩蕩無窮之勝潮濤蚤莫以時上下奔勝洶湧蔽映日月雷震鼓駭方輿動搖浮商大舶往來聚散乎其中朝霞夕景不繢而彩翠旁走群山濱山而湖崖隒瀰漫并包鉅澤巖岫崒硉圾乎河漢之上蒼煙白雲少頃萬變茂林香草冬榮不彫此所以娛君之視聽也及夫夏日比室煩燠方且披軒闥據高涼放浪于無何翱翔于至極蕭然而自適或賓友環次鳴管楔瑟釃酒均餌歌呼瞑醉此所以懌君之心意也於民乎何有豈不與昔人廬于遠野者異哉余謂之曰惟人之情不得其適則慌然余于是堂也愈吾疾亦於是休吾心焉體康志寍然後究民之不至而教之度民之所有而用之去其所不願就其所便安如得其平於為惠也亦大矣乘其閒也燕賓友接和好是亦為政也且召伯之治或失其平雖木棲露寢民莫之思甘棠之政後世仰而慕之甘棠之茇不可常也遂以其說為清暑堂記治平三年九月十八日端明殿學士尚書禮部侍郎知軍州事蔡襄撰并書】

右中和有美清暑三堂今皆重建于府治

   因巖亭

唐時郡治有此亭見白公詩 【 箕潁人窮獨蓬壺路阻艱何如兼吏隱復得事躋攀巖樹羅階下江雲貯棟間似移天目石疑入武邱山清暑徒堪賞皇恩肯放閒遙知興未足即被詔催還】

   忘筌亭

唐時郡治有此亭見白公詩 【 翠巘公門對朱軒野逕連只開新戶牖不改舊風煙空室閑生白高清淡入元酒容同坐勸詩借屬城傳自笑滄江畔遙思絳帳前庭臺隨事有爭敢比忘筌】

   碧波亭

晏公殊輿地志云在舊治子城北門外五代史載錢氏大閱兵於碧波亭亭階臨水面闊數丈元豐中郡守張公銑重建

   南園巽亭

慶厤三年郡守蔣公堂於舊治之東南建巽亭以對江山之勝 【 蘇滄浪舜欽題巽亭詩云公自登臨闢草萊赫然危締壓崔巍涼翻簾幌潮聲過清入琴樽雨氣來疇昔登臨何處好生年懷抱此中開東南地本多幽勝此向東南特壯哉崇寍中蔣公之奇作詩紀之胡公宿詩亦云武林天下奇巽亭境中絕】

   介亭

在舊治後聖果寺熙寍中郡守祖公無擇對排衙石作介亭左江右湖最為絕景 【 詳見鳳凰山】

   清風亭

在舊治中和堂之側直望海門

   曲水亭

治平中郡守沈公遘建

   望越亭

慶厤中蔣公堂建政和初郡守張公閣遷巽亭于此 【 陳希元望越亭詩云樹樹西風葉葉秋誰家煙火起滄洲乘閒不耐無機性擬動漁翁直釣鉤】

右諸亭皆廢惟介亭存

   高齋

按唐嚴郡守維有九日登高遲客高齋瞰浙江之句始知唐時郡齋有此名 【 嚴維詩九日登高云詩家九日憐芳菊遲客高齋瞰浙江漁浦浪花搖素壁西陵樹色入秋窗木奴向熟懸金實桑落新開瀉玉缸四子醉時爭講德笑論黃霸屈為邦】 又按葉夢得錄話云錢塘州宅之東清暑堂之後舊據城闉橫為屋五閒下瞰虛白堂不甚高大而最超出州宅及園圃之中故為州者多居之謂之高齋趙清獻公既歸老治第衢州臨大溪其傍亦有山麓屹然而起即作別館其上亦名高齋既歸惟居此館不復與家人相接云 【 按高齋之名因公愈著于天下然葉石林敘所因亦不知為起於唐也豈未見嚴維詩故耶】

     東樓

一名望海樓在舊治中和堂之北太平寰宇記名望潮樓在錢塘縣南一十三里樓高一十丈唐武德七年置 【 白文公居易詩初領郡政衙退登東樓作鰥惸心所念簡牘手自操何言符竹貴未免州縣勞賴是餘杭郡臺榭遶官曹淩晨親政事向晚恣遊遨山冷傲有雪波平未生濤水心如鏡面十里無纖毫直下江最闊近東樓更高煩襟與滯念一望皆遁逃 杭州春望云望海樓明照曉霞護江隄白踏晴沙濤聲夜入伍胥廟柳色春藏蘇小家紅袖織綾誇柿蔕杭州出柿蔕花者為佳青旗沽酒趁梨花酒趁梨花而熟號梨花春誰開湖寺酉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帶 重題別東樓云東樓勝事我偏知氣象多隨昏旦移湖卷衣裳自重疊山張屏障綠參差海仙樓塔晴方出江女笙簫夜始吹春雨星攢尋蟹火秋風霞(風古)弄濤旗(餘杭風俗每寒食雨後夜涼家家持燭尋蟹動盈萬人每歲八月迎濤弄水者悉舉旗幟焉)宴宜雲髻新梳後曲愛霓裳未拍時太守經年嘲不盡郡齋空作百篇詩 又寄題餘杭郡樓云官歷二十考宦游二十秋江山與風月最憶是杭州北郭沙隄尾西湖石岸頭綠觴春送客紅燭夜回舟不敢言遺愛空知念舊游憑君吟此句題向望濤樓 東樓南望八韻不厭東南望江樓對海門風濤生有信天水合無痕鷁帶雲帆動鷗和雪浪翻魚鹽聚為市煙火起成村日腳金波碎峰頭鈿點繁送秋千里鴈報瞑一聲猿已豁煩襟悶仍開病眼昏郡中登眺處無勝此東軒 又江樓夕望云海天東望夕茫茫山勢川形闊復長燈火萬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風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樓銷暑否比君茅舍校清涼 案白公在郡詩多於此樓發之不盡載 蘇公軾望海樓詩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二十回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誇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青山斷處塔層層隔岸人家喚欲(上雁下言)江上秋風晚來急為傳鐘鼓到西興 又望海樓詩云樓下誰家燒夜香玉笙哀怨弄初涼臨風有客吟秋扇拜月無人見晚妝沙河燈火照山紅歌鼓喧呼語笑中為問少年心在否角巾欹側鬢如蓬 復登望海樓自和前篇是日牓出余與試官兩人復留樓上煙雲怪不來樓前飛紙落成堆非關文字須重看卻被江山未放迴眼昏燭暗細行斜考閱精強外已誇明日失杯君莫怪早知安是不成蛇亂山遮繞擁千層睡美初涼撼不(上雁下言)昨夜酒行君屢歎定知歸夢到吳興天台桂子為誰香倦聽空階夜點涼賴有明朝看潮在萬人空巷新妝秋花不見眼花紅身在孤舟兀兀中細雨作寒知有意未教金菊出蒿蓬 案白蘇二公詩多敘嬉遊宴樂之事所以其載者可以見唐及 本朝承平盛時此邦尤為富庶而土風地名因是可考焉爾】

   清輝樓

唐郡守嚴郎中所建見白文公詩 【 序云嚴十八郎中在郡日改制東南樓因名清輝詩云嚴郎制茲樓立名曰清輝未及題花牓遽催還粉闈去來三四年塵土登者稀今春新太守灑掃施簾帷院柳煙婀娜簷花雪霏微看山倚門戶待月闞東扉碧窗戛瑤瑟朱欄飄舞衣燒香捲幙坐風燕雙雙飛君作不得住我來幸囚依始知天地閒靈境有所歸】

   雲濤觀

在舊治政和元年郡守張公閣既徙巽亭以舊址更造

   石林軒

在舊治後至和中郡守孫公沔建號燕思閣又取臨安縣淨土寺立石七株置之閣前蒼然奇怪號七賢石元祐中郡守蒲宗孟改名石林軒

   紅梅閣

舊志云在府治

  今治續建

   講易堂

在府治之東紹興十六年府尹張澄建張偁名為吏隱堂隆興元年陳輝改今名中書舍人張孝祥書左朝請大夫葛立方撰記 【 記日文學政事吾夫子異其科雖由求游夏叵得兼也且事莫夥一官學莫邃于易游刃叢劇之地嚌咀奧賾之境能於一時相兼而不相廢者戛戛乎其難哉福唐陳公服逢掖時已覃思潔靜精微之教既筮仕靡勞弗宣聲大彰白屬擢二干石若部剌史皆名能官天子知之朝廷夙夜之賢知之旋付眾大之區而收焉宜也人之言曰臨安十邑缿筩讕辭不知其幾何圜扉鞠域揣髮械者不知其幾何庾帑金穀衍耗出納不知其幾何簿書期會不知其幾何而公以一身任之無巨細畢濟其必有一其源者余嘗讀三墳之書曰太始之數一為太極極者天地之母也天高地博其數則二謂之大易者天地之變也又嘗讀乾鑿度之書曰易變而為一一變為七七變為九九者氣變之究乃復變而為一二書所言或自一而出變或自變而歸一易之道無餘蘊矣脫能執其甚約以攝至煩無惑乎應酬之不匱也意公之所得有在於斯乎下車踰一時教令所孚民大協和比屋至無吠犬政成矣乃於府治之東為講易堂延龍舒易經師王虛中居之帥子弟從焉蓋欲窮其所未盡也虛中嘗著易論四十篇準繫解易二十四卷大率顓以古易正文為主異眾人之所同而味眾人所不味鉤深致遠自得於心又豈如前人屋下架屋之比哉先治春秋學為四傳辨失左氏正鑑紹興初嘗抱其書質於先人文康公文康深許之濡削遺之日遠類康成發公羊之墨守下卑元凱為左氏之忠臣今又得賢主人相依倚以緝熙三聖之傳相揮相扶迭為炳蔚吾知此學之未墜也陳公字晦叔名輝虛中名日休云】

紹定壬辰府尹余公天錫建於故址教授應(彳繇)記 【 記曰郡治東偏舊有堂名講易案臨安志隆興改元陳公輝因吏隱更名于湖張公孝祥書扁歲久堂圯扁亦莫存獨葛大夫立方所為記碑石尚未泐可考也紹定辛卯冬四明余公天錫以小司徒領尹事時臺省府寺百堵皆作容與辨治汔底于成期年政通仁行事愈清簡暇日詢老吏講易故基安在吏具白今為武庫及吏人之垣其屋亦老且敗將壓焉乃悉撤去徙庫于衙教場西廡眾讙謂宜乃多捐緡錢買旁地地故有廢池水泉洌清池之外峙小山石腳插水下劃如天成喬水數十章左右環映扶疏交陰天籟互答公出意匠使浚池疏泉輦石增山雜植松檜篁竹佳葩名蘤以益其勝遂作堂焉牖戶綢繆宏敞深靚前為軒鄉南南風之薰冬日可愛晨花夕月春麗秋暉時至景換攬挹無盡出簷得支徑蛇行斗折一亭負山居然有林壑意少西為書室三閒亦爽塏明絜皆堂之附庸也于湖猶子即之在醴幕公命作三大字揭諸楣又取葛碑立前榮于是堂之舊觀盡復矣公領客堂上或疑而諗公曰杭太州也自古號東南一都會今又為行在所業鉅事叢尹搰搰酬酢之不暇而暇講易乎公笑曰子言過矣易者易也變通不窮之謂易易大傳曰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方吾公退餘閒焚香嘿坐萬象森列一真湛如能定而後能應以之鏡見事物電掃庭訟要不逃吾方寸之內斯吾所謂易者在是象數云乎哉誦說云乎哉昔者孟子明王道一語未嘗及乎易先儒謂善用易莫如孟氏劉斯立以學易名堂有客問易卦六十四今子是學何卦劉子舉手推曰去汝非我同學今吾於此亦云公既以是語客復授簡郡文學使書而記之】

   簡樂堂

光宗皇帝以青宮判南衙奏疏有訟簡刑清百姓和樂之語後二年胡與可知府事乃請

御書簡樂之扁國子司業薛元鼎為記

   承化堂

在府治嘉定閒府尹袁公韶建

   恕堂

在府治紹定閒府尹余公天錫建

   玉蓮堂

在府治教場之西淳祐九年府尹大次趙公(上與下心)建規制高壯挹山瞰池為寮屬會聚之勝十一年

上御書玉蓮堂扁題以賜

   竹山閤

在玉蓮堂之西竹園山實脈于吳山隱然為今府治之勝勢淳祐九年府尹大資趙公(上與下心)初建閤表其上平挹湖山十一年

上御書竹山閤扁題以賜

   愛民堂

在府治東淳祐九年府尹大資趙公(上與下心)建前臨芙蓉池為議政讞獄之所其明年四月

上御緝熙殿宣引賜

御書愛民篇因名堂以侈

上賜且朝夕

對揚稱承流宣化之意十一年

上御書愛民堂扁題以賜

  浙江安撫司

安撫司參議官廳 【 在軍將橋東】

安撫司主管機宜文宇廳 【 在湧金門裏牆下投北】

安撫司幹辦公事廳 【 在閘兒頭】

莫能名齋記 【 四明楊簡為浙西撫屬淳熙十一年八月朔既領事而宅僦隘陋外高中卑無宴息之所客至不可留不可以奉親偶得在官僧屋于寶蓮山之巔帥召雅禮士為更其居又使簡惟意規摹之乃創書室于高爽之地東江西湖雲山千里幽人騷士來其上無不曰奇曰壯哉快哉且曰是不可不命名簡思所以名之東望大江巨濤際天越山對揖袞袞如畫風帆飛鳥夕陽煙蕪朝莫晦明變態百出於是閒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顛迷沈溺外景要不可謂真識江山西望錢水玉潔如鏡茂林奇峰樓觀輝月煙藹翠蒙模寫不可於是閒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顛迷沈溺外景要不可謂真識湖山反而即諸本真歛其放情落其外慕窮理窟之幽微探元珠之杳冥不則事理兩融曲暢旁通百川會同歸宿于中又不則悠然無事惟意所之無所造為樂亦熙熙於是名之乎如此命名不惟游逸顛迷沈溺外景俱不可謂寔識本真周思天下古今名言無一可以稱此又豈惟簡莫能名正恐盡萬古明智絕識之士竭意悉慮窮日夜之力終莫能名於是牓曰莫能名齋然則終不可得而名之乎曰有能名之者是齋之南高松扶疏微風過之蕭然有聲是能名吾齋矣是齋之東洪濤駕風怒號翻空是能名吾齋矣是齋之西湖光翠迷雲飛鳥啼是能名吾齋矣是齋之北與其麓鱗比萬屋人物往復啾啾碌碌是能名吾齋矣有嘲曰既曰莫能名又曰是能名何其立說之無常簡曰常淳熙乙巳仲春記 正字湯公中識曰慈湖先生為浙西撫屬日作此記今六十年中更回祿廨舍移于平地景物遷改遺跡亦不可復尋三山張君興隆來佐幕府捧檄校文過先生之里偶得舊本歸以白之帥尹乃命工重刊寘諸堂上尹於少日嘗登先生之門親承訓誨佩服弗忘而張君亦篤學好修之士也相與表發此文垂示後學當有領會妙旨于言意之閒者則先生之心可識矣淳祐癸卯孟冬既望湯中謹識張興隆重刊趙(上與下心)立石】

安撫司僉廳

在府治西淳祐八年資尹趙(上與下心)重建又刱僉廳題名併作文以記于石

點檢所提管廳

點檢所提幹廳

點檢所都錢庫官廳

並在俞家園

點檢所僉廳

在府治西南提領大資趙公(上與下心)新刱

本府都廳

在府治西淳祐六年府尹資政趙公(上與下心)重建

本府當直司

在府治東淳祐六年府尹資政趙公(上與下心)重建

府判南廳

府判北廳

府判東廳

並在府治南 【 祥符舊經云通判舊治有鳳凰亭】

簽判廳

察判廳

節推廳

察推廳

並在府治前後

府院

在府治西錄事參軍廨舍附

左司理院

在府治東司理參軍廨舍附

右司理院

在府治西司理參軍廨舍附

  兩浙轉運司

太平興國三年錢氏納土是年五月丙戌始置轉運使以刑部郎中楊克遜充兩浙西南路轉運使宗正寺丞趙齊副之祠部郎中劉保勳充兩浙東北路轉運使充拾遺鄭遜副之熙寍七年四月癸已檢正中書刑房公事沈括言欲乞分浙東西為兩浙路轉運使於杭州置司 【 杭蘇湖常秀睦潤江陰八州為浙西路越明台婺溫衢處七州為浙東路】  詔從之舊治在(上雨下隻)門之北為南北兩衙今徙於湧金門南為轉運司有寬民堂周咨堂觀風堂仁惠堂振襟堂福星樓

轉運司主管文字廳

轉運司幹辦公事廳

紹定中運判趙公汝憚始即司前河濱創二廳

轉運司幹辦公事西廳

在俞家園

轉運司簽廳

在本司內

犒賞所簽廳

在本司內

臨安志卷第六

 城府

  學校

   府學

至聖文宣王廟舊在府治南子城通越門外有稽古閣奉安

御書宣和中本路廉訪使降

御書殿牓曰大成之殿

舊有六經齋十二

經德   進德   炳文

兌習   頤正   賁文

蒙養   時升   益朋

履信   復古   賓賢

中興以來遷徙不常紹興元年於凌家橋東以慧安寺故基重建

六齋

升俊   經德   【 光宗御諱】 厚

彌新   賁文   富文

嘉定九年教授袁公肅黃公灝始以湫隘告于府白之朝拓地鼎建略倣成均規制始備具慈湖楊公簡為記 【 記曰嘉定九年京庠典教袁肅黃灝顧瞻先聖之宮與夫講學之所庳陋不足使人興敬以助教養矧行都四會觀仰大化木根告於帥請于 朝 朝旨惠然從請明年孟春經始越壯月告成闡基崇宇萬目具瞻自昔到今幾於百年始克鼎新大備屬簡識其事以發揮先聖垂教之大旨啟佑後學簡行年七十有八日夜兢兢一無所知曷以稱塞欽惟舜曰道心非心外復有道道特無所不通之稱孔子語子思曰心之精神是謂聖聖亦無所不通之名人皆有此心未嘗不聖未嘗不精神無體質無際畔無所不在無所不通易曰範圍天地杲足以範圍之也中庸曰發育萬物果皆此心之所發育也百姓日用此心之妙而不自知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及長無不知敬其兄愛親曰孝敬兄曰弟以此心事君曰忠以此心事長曰順以此心與朋友交曰信其敬曰禮其和曰樂其覺曰知故曰知及之所覺至於純明曰仁此心直而不支離曰德其閒有義所當行不可移奪曰義名謂紛紛如耳目鼻口手足之不同而一人也如根幹枝葉華寔之不同而一本也此心之虛明廣大無所不通如此而孔子曰學而時習之謂其時而習又曰思而不學則殆何也此心本無過動於意斯有過意動於聲色故有過意動於貨利故有過意動於物我故有過千失萬過皆由意動而生故孔子每戒學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態無越斯四者故每止絕學者門弟子欲記其言不勝其記故總而記之曰絕四吁本心雖明故習尚熟微蔽尚有日至之外猶有違意動故也月至之外猶有違意動故也顏子三月不違三月而往微動微違不遠而復不動如故純明如故孔子莞爾而笑喜也非動乎意也曰野哉由也怒也非勤乎意也哭顏淵至於慟哀也非動乎意也日用平常變化云為喜怒哀樂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如鏡中萬象實虛明而無所有夫是之謂時習而說之學夫是之謂孔子為之不厭之學】

大成殿 【 重創】  養源堂 【 重創】

御書閤 【 新創】    紹定五年府尹余公天錫先修學宮繼增學廩司業周公端朝記於石淳祐六年

皇上御書府學及養源堂扁題刊之石 【 府尹資政趙(上與下心)恭跋于下方曰淳祐改元之六年 聖天子賜 御書府學及養源堂扁題既欽率諸生奉而揭之又刊之石立之學宮表風厲也惟國家垂意學校數百年閒茂異輩出風烈凜凜時方更化將益大豐芑菁莪之澤爰自太武宗三學施及京泮崇獎惟一及緝熙燕閭親灑 宸翰以錫寵之半環象璜制雖差等寔同一源維天子之學建首善自京師始奎畫陸離分輝下賁恩施甚厚豈直焜耀凡目為諸生榮哉昔魯僖能修泮宮詩人頌之不過侯國事耳夫子至班諸商周之什而況 聖天子所以新美是學者乎然其詩曰思樂泮水薄采其芹育材之茂然也又曰濟濟多士克廣德心則黌序之相與周旋揖遜可觀矣臣待罪內史不能明魯僖之德奉宣洪化為承流光大懼弗足塞職諸生藏修於斯其預知所率厲益廣其德心而無俾魯多士專美是惟上不負 天子下不負所學其尚欽念之哉 又跋 聖天子加惠茲學既序其凡矣惟養源名堂實取諸荀卿子臣請因 聖翰之頒而妄演其說蓋源即心之謂而萬善之所渾涵者也故養之則存舍之則亡苟得其養則靈明虛靜天理湛如苟失其養則隱物而流人欲濫觴矣可不謹哉然自秦漢以來世無善教學者往往顛迷其性而操守失正沈痼其習 而趨向謬權術功利捷出乘之反復萬端先王仁義道德之澤不泯者幾希之諸生幸得遭遇其時上有 明君師為之興起目擊道存盍相與疏瀹而心沈潛游夏之淵涵泳舒向之海玩志說於兌澤酌時中於蒙泉要使禮坊不渝性湍毋決是源常有所養而無害然後功用精深吾心之正流行於日用平施之閒而無所慊斯不亦 聖天子所望於諸生者乎棫樸之詩曰追琢其章金玉其相美文王作人之辭也臣膚末不足以寫之詠歌抑願率諸生相與講明乎此以仰承 九重之德意 帝若曰俞哉臣敢不拜手對揚休命】

祠堂

東列祠 【 八行崔公諫院錢公和靖處士林公太師文忠張公知制誥謝公侍郎郎公】

西列祠 【 濂溪先生周元公明道先生程淳公伊川先生程正公橫渠先生張公康節先生邵公涑水先生司馬溫國文正公東萊先生呂成公象山先生陸文安公】

八齋

進德  興能  登俊  賓賢

持正  崇禮  致道  尚志

小學一齋在登俊齋之側

   教授東西廳

淳祐二年府尹資政趙公(上與下心)始創於學之南為東廳西為西廳復增加學廩養幾二百人十一年冬以學宮棟宇損敝始壹新之遂為壯觀郡守古靈陳公襄杭州勸學文 【 襄嘗謂學校之設非以教人為辭章取利祿而已必將風之以德行道蓺之術使人陶成君子之器而以興治美俗也杭東南之會藩也其山川清麗人物秀穎宜有美才生於其閒然自建學以來絃歌之聲蕭然士之卓然有稱于時者蓋鮮反不逮于支郡何也豈非瀕海之民罕傳聖人之學習俗浮薄趨利而逐末顧雖有良子弟或淪于工商釋老之業曾不知師儒之道尊而仁義之術勝也襄之至是邦也固當以教育為先務而必欲學者首明周官三物之要使有以自得於心而形於事業然後可以言仕此所謂學之序也雖然自以為愚蔽弗明而力不足且知其任責不逮思得明誠篤行之士相與講議其道而推行之 案古靈先生所至興學校而集中所載惟有杭州勸學文及仙居勸學文其言皆懇到深切使人感動所以待杭及仙居之士尤不薄矣近世晦庵先生朱公熹亦所至刊公仙居勸諭文蓋有旨哉故特揭于此而使為士者無負公意云】 陳公襄薦郡士吳師仁為教授劄子 【 新制已前嘗選請到本州進士吳師仁在學充教授體訪得本人履行淳正器識高遠嘗肄業太學名聞搢紳應舉不第退歸田里甘貧守道專治誠明義理之學而不為異端之說自充教授以來夙夜孜孜誨誘不倦曾未數月學者翕然向風知所勸激使之久處必能成就人材美厚風俗伏望 聖慈特賜收采令充本州州學教授 案古靈所薦吳君足為邦人之勸而吳君學行如此足為師儒之法故特表以示來者】

   貢院

在錢塘門外王家橋淳熙十二年府尹張公杓始建舊制三歲解七人崇寍頒三舍法于學歲貢七人宣和五年復科舉三歲解十四人紹興二十六年增西北流寓解額三人今解十七人端平元年增解額為十九人

 【 古靈陳公襄燕杭州貢士詩登彼公堂燕貢士也因以勉之登彼公堂有松有柏君子燕湑其言有章登彼公堂有松有柏君子燕湑其儀孔特登彼公堂維山崔嵬君子燕湑其志不回登彼公堂鴻飛戾止君子燕湑維其不已 蘇公軾送進士詩序曰右登彼公堂四章章四句太守陳公述古之辭也蘇子曰士之求仕也志於得也仕而不志於得者偽也苟志於得而不以其道視時上下而變其學曰吾期得而已矣則凡可以得者無不為也而可乎昔者齊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孔子善之曰招虞人以皮冠夫旌與皮冠于義未有損益也然且不可而況使之棄其所學而學非其道歟熙寍五年錢塘之士貢于禮部者九人十月乙酉燕于中和堂公作是詩以勉之曰流而不返者水也不以時遷者松柏也言水而及松柏於其動者欲其難進也萬世不移者山也時飛時止者鴻雁也言山而及鴻雁於其靜者欲其及時也公之于士也可謂周矣詩曰無言不(酉壽)無德不報二三子何以報公乎 案東坡望海樓詩自序云是日牓出余與試官兩人復留則是舊有貢院與望海樓相連也】

 【 南渡後更易故貢院多僑寄至淳熙中始創耳古靈東坡二公當時守倅是邦其所以待杭士者觀此詩此序可謂不薄矣故具載于此以諗來者】

  樓觀

   望湖樓

一名看經樓乾德五年錢忠懿王建去錢塘門一里 【 潘閬詩望湖樓上立竟日懶思還聽水分他界看雲過別山孤舟依岸靜獨鳥向人閑回首重門閉蛙聲夕照閒 蘇公軾有宿望湖樓和呂察推詩云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列湖上瀲瀲搖空碧夜涼人未寢山靜聞響屐騷人故多感悲秋更憀慄君胡不相就朱墨紛黝赤我行得所嗜十日忘家宅但恨無友生詩病莫訶詰君來試吟詠定作鶴頭側改罷心愈疑滿紙蛟蛇黑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捲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放生魚鱉逐人來無主荷花到處開水枕能令山俯仰風船解與月徘徊烏菱白芡不論錢亂檕青菰裏綠盤忽憶嘗新會靈觀滯留江海得加餐獻花游女木蘭橈細雨斜風濕翠翹無限芳洲生杜若吳兒不識楚詞招末成小隱聊中隱可得長閒勝暫閒我本無家更安往故鄉無此好湖山】

   十三閒樓

去錢塘門二里許蘇公軾治杭已多治事於此今為相嚴院在大佛頭纜船石山後

   湧金樓

在豐豫門上政和六年郡守徐公鑄建

   豐樂樓

在豐豫門外舊名聳翠樓政和七年郡守徐公鑄於湖堂之右以眾樂亭舊址臨湖始建此樓樓據西湖之會千峰連環一碧萬頃柳汀花塢歷歷欄檻閒而游橈畫鷁櫂謳隄唱往往會合於樓下為游覽最顧以官酤喧雜樓亦卑小弗與景稱淳祐九年府尹大資政趙公(上與下心)始撤新之瑰麗宏特高切雲漢而運工敏成民不知役自是上延風月下隔囂埃遂為西湖之壯旁為花徑曲折亭榭參差更與茲樓映帶云

   湖堂

在豐豫門外堂前有集賢亭今廢

 【 薛昂題湖堂詩云一段風煙不可關出門滿目是湖山昔人華廈今何在】 (註云湖堂在湧金門旁太守 【 蔣樂安公刱建此日漁舟任自閑風觀斬新霄漢上】 近作湧金樓甚偉 【 龍洲依舊水雲閒柳洲祠五龍此兩處與湖堂鼎足相是歸來邱壑多幽趣願與諸賢約往還此詩宣和閒所賦將有考焉故載于此】)

   三賢堂

舊在孤山竹閣有白文公林和靖蘇文忠公三像後廢不存乾道五年郡守周公淙重建于水仙王廟之東廡嘉定壬午府尹袁公韶改刱于蘇公隄最為雅絜游者樂之

   先賢堂

寶慶二年袁公韶奏請倣越中先賢館取本府自古名德嚴子陵而下三十九人刻石作贊具載事跡祠之西湖室宇靚麗遂為湖中勝賞

   德生堂

在放生池上慶元戊午府尹趙公師(上睪下廾)建淳祐戊申府尹趙公(上與下心)重建規制始壯

皇上御書德生堂泳飛亭六大字 【 餘具放生池】

   江湖偉觀

舊在葛嶺壽星寺面東小軒左盡保叔塔山嶷然如斷右見南山重複奔有所底止中閒城闕迤邐屬於兩山外則大江內則平湖一目俱盡如出几席煙雲渺瀰景色翠蒨殆不可名貌游觀之偉莫先焉舊址頗覺偪仄無以殫受眾美淳祐十年府尹大資政趙公(上與下心)始撤而新之廣廈危欄顯敞虛嚝來游者皆恍失其舊顧瞻(目咢)貽而偉觀之名於是為稱其旁又創兩亭可登山巔氣象尤為高爽

   隆禮亭

   【 光宗御諱】 禮亭

   崇禮亭

右祥符舊經所載云在郡城錢塘舊治之南到縣皆十餘里今並不存

   潺湲亭

古稱阿(門內三人)佛塔亭旁自溝(插去手改片)引湖水以注相國井而水衝突沸騰遂名潺湲亭今廢

   通遠亭

祥符舊經云在錢塘縣舊治北到縣四里今廢

   橘園亭

在鹽橋之南乾道五年府尹同公淙重修

   御舟亭

在鹽橋之北

   安濟亭

祥符舊經云在錢塘舊治南到縣二十里

右三亭今皆廢

   浙江亭

舊為樟亭驛祥符舊經云在錢塘舊治南到縣一十五里府尹趙公(上與下心)重建

  園館

   水月園

在大佛頭之西紹興中

高宗皇帝撥賜楊和王 【 存中】

御書水月二字 【 存中因刻石于風雲慶會閣下今存】 後復獻于

御前

孝宗皇帝撥賜嗣秀王 【 伯圭】 為園水月堂俯瞰平湖前列萬柳為登覽最

   秀埜園

在水仙王廟西劉鄜王園杭山面湖雅有幽趣

   真珠園

在雷峰之東張循王園內有高寒堂

   長橋南園

舊名慶樂在長橋之西故平原郡王韓侂冑園也後歸于

御前淳祐中賜嗣榮王 【 與芮】 內有西湖洞天

   玉壺園

在錢塘門外少南不百步舊為劉鄜王園湖光涵映最為勝絕中幾廢府尹大資政趙公始漸復其舊

   環碧園

在豐豫門外

慈明皇太后宅園直柳洲寺之側面西湖於是為中盡得南北西山之勝園中扁皆

寧宗皇帝御書

   擇勝園

在錢塘門外元有劉家小園并觀音庵在後九曲牆下紹定三年嗣秀王刱造

今上皇帝御書擇勝愛閒二扁

   湖曲園

在慧照寺西舊為中常侍甘氏園歲久漸廢大資政趙公買得之南山自南高峰而下皆趨而東獨此山由淨慈右轉特起為雷峰少西而止西南諸峰若在几案北臨平湖與孤山相拱揖柳隄梅崗左右映發公愛其名有賀監一曲之義更治亭宇時領客登臨云

歐陽公記有美堂謂錢塘物盛人眾環以湖山左右映帶故臨是邦者喜占形勝治亭榭相與極遊覽之娛然則舊矣

中興以來名園閒館多在西湖今取最著者錄于篇餘不盡載也

  廂隅

   宮城廂

在嘉會門竹竿巷

   在城八廂

左一北廂在灞頭木瓜巷

左一南廂在教坊前

左二廂在大王宮

左三廂在五房前

左一廂在朝天門

右二廂在棚橋北

右三廂在七寶寺

右四廂在通江橋

   南北兩廂 【 紹興十一年五月十日郡守俞俟奏請府城之外南北相距三十里人煙繁盛各比一邑乞于江漲橋浙江置城南北左右廂差親民資序京朝官主管本廂公事】

南廂在洋泮橋 【 嘉會門外】

北廂在西倉側 【 北關門外】

   四隅

東隅在豐樂橋

南隅在桐木橋

西隅在白池橋

北隅在潘閬巷

   城東西都巡檢使 【 乾道三年置以東廂西廂繫御與南廂北廂對峙】

城東都巡檢使司 【 在崇新門外馬婆巷】

城西都巡檢使司 【 在錢塘門外武狀元坊】

  軍營〔兵籍附〕

   禁軍

東南第三將自錢代納土之後准

朝廷處分分屯駐劄 【 寨在東青門裏】 有正副將各一押隊官二元管步軍九指揮大觀四年三月奉

聖旨撥威果第二十八雄節第九指揮往平江府駐劄宣和二年因討睦州方寇准殿前司奉

旨撥到威捷第一指揮馬軍并全捷第二第三指揮步軍並屬本將駐劄共見管八指揮元額四千八十人

威捷第一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威果第四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威果第五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威果第六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雄節第八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雄節第十六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全捷第二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全捷第三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京畿第二將元係東京畿縣陳留雍丘尉氏陵陽武屯駐人兵建炎元年十一月准

樞密院劄子差隨統領劉俊前來杭州收捕陳通續准 樞密院劄子備奉

聖旨存留本將人馬在杭州就糧駐劄 【 營寨在東青門裏】 有正副將各一押隊官三共管一十六指揮元額七千六百六十人

武騎第六指揮 【 元額四百一十人】

武騎第七指揮 【 元額四百一十人】

廣勇左一四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廣勇左一五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廣勇左一六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廣捷第四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廣捷第五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廣捷第六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忠節第二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驍猛第一指揮 【 元額四百一十人】

神威第七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雄勇第二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雄威第六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效忠第二十四指揮 【 元額五百一十人】

效忠第七十五指揮 【 元額四百一十人】

效忠第七十七指揮 【 元額四百一十人】

兵馬鈐轄司軍兵內雄節威果全捷三指揮於熙寍三年以後招置宣和二年分撥宿州屯駐軍龍騎歸遠二指揮軍兵前來討捕睦州方寇續准 指揮留屯於杭州 【 營寨在東青門外】 係本府兵馬鈐轄管轄共管五指揮元額二千五十人

雄節第十七指揮 【 元額四百一十人】

威果第六十一指揮 【 元額四百一十人】

全捷第十七指揮 【 元額四百一十人】

龍騎指揮 【 元額四百一十人】

歸遠指揮 【 元額四百一十人】

諸寨土軍一十三處元額共管一千三百六十六人

外沙巡檢司寨在候潮門外 【 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海內巡檢司寨在嘉會門外 【 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管界巡檢司寨在餘杭門外 【 元額管土軍一百人】

茶槽巡檢司寨在東青門外 【 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南蕩巡檢司寨在錢塘縣界 【 元額管土軍九十六人】

東梓巡檢司寨在富陽縣界 【 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上管巡檢司寨在鹽官縣界 【 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赭山巡檢司寨在仁和鹽官兩縣界 【 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黃灣巡檢司寨在鹽官縣界 【 元額管土軍一百二十人】

硤石巡檢司寨在鹽官縣界 【 元額管土軍一百人】

奉口巡檢司寨在錢塘仁和縣界 【 元額管土軍一百人】

許村巡檢司寨在鹽官縣界 【 元額管土軍共一百人】

下塘巡檢司寨在仁和縣界 【 元額管土軍三十人】

   廂軍

崇節第一指揮 【 額管五百人】

崇節第二指揮 【 額管五百人】

崇節第三指揮 【 額管四百人】

崇節第四指揮 【 額管四百人】

崇節第五指揮 【 額管四百人】

崇節第六指揮 【 額管四百人】

捍江第一指揮 【 額管四百人】

捍江第二指揮 【 額管四百人】

捍江第三指揮 【 額管四百人】

捍江第四指揮 【 額管四百人】

捍江第五指揮 【 額管四百人】

修江指揮 【 額管一百二十人】

都作院指揮 【 額管四百八十人】

小作院指揮 【 額管一百人】

清湖閘指揮 【 額管七十人】

開湖司指揮 【 額管百人】

北城堰指揮 【 額管三十六人】

西河廣濟指揮 【 額管三百人】

樓店務指揮 【 額管三百人】

長安堰閘指揮 【 額管一百人】

秤斗務指揮 【 額管四十八人】

壯城指揮 【 額管三百人】

鼓角匠指揮 【 額管二十五人】

橫江水軍指揮 【 額管二十四人】

船務指揮 【 額管二百八十人】

牢城指揮 【 無額乾道五年八月分軍籍見管八百二十四人】

案舊制列郡有廂禁土軍而

行都駐蹕以來周廬設卒虎旅環屯故郡兵不加益惟仍舊額而 輦下繁盛火政當嚴自大資政趙公(上與下心)尹正京邑因嘉定以來之成規增置灊火軍兵總為十二隅七隊皆就禁軍數內抽撥處置得宜自是十來年閒民始安堵浙江東接海門水軍亦所當補公復有請于

朝招剌強壯習水精于技藝者五百人隸忠節指揮亦以補填諸營闕額之數其於急務實有補云

    火十二隅

東隅 【 在都稅院側元額百二人】

西隅 【 在本府鐵作院側元額一百二人】

南隅 【 在太歲廟下元額百二人】

北隅 【 在潘閬巷 元額百二人】

上隅 【 在大瓦子三真君廟側元額一百二人】

中隅 【 在下中沙巷 元額一百二人】

下隅 【 在棚後   元額一百二人】

以上七隅係嘉定四年府尹王公柟任內置

府隅 【 在左院牆下 元額一百二人】

係嘉定十四年府尹袁公韶任內置

新隅 【 在朝天門裏 元額一百二人】

係嘉定四年府尹余公天錫任內置

新南隅 【 在候潮門裏 元額一百二人】

新北隅 【 在餘杭門裏 元額一百二人】

以上二隅係淳祐四年府尹趙公(上與下心)任內置

新上隅 【 在侍郎橋】

係淳祐九年府尹趙公(上與下心)任內置

    灊火七隊

水軍隊 【 在本府教場內元額二百六人】

係淳祐九年府尹趙公(上與下心)任內置

搭村隊 【 在本府教場內元額一百十八人】

親兵隊 【 在本府教場內元額二百二人】

係淳祐六年府尹趙公(上與下心)任內置

帳前四隊 【 在本府大門裏元額三百五十人】

係開禧二年府尹廖公俁任內置

    城南北廂灊火隅兵

就諸寨土軍及錢塘仁和縣尉司弓手數內四壁各管一壁殿司統制二員一員正任本府兵馬鈐轄一員添差兵馬鈐轄步司統制二員一員正任浙西路兵馬副都監一員添差兵馬副都監設有不虞俾各任責如是本隅地界不侯指揮使即部領隅兵前去救撲如是別隅地界本將辦集隅兵聽候臨安府節制司關喚方許出寨本府兼節制自此始

東壁 【 元額五百人】

西壁 【 元額五百人】

南壁 【 元額五百人】

北壁 【 元額三百人】

    城外四隅

城外居民繁盛防虞之事亦豈容略淳祐四年八月府尹趙公與心有請于

朝就殿步兩司營寨在城外四壁者各選軍兵三百人總計一千二百人仍各差統制官二員帶本府鈐路職事分任四壁防虞之責並照城內四壁約束仍隸本府節制

東壁 【 元額三百人】

西壁 【 元額三百人】

南壁 【 元額三百人】

北壁 【 元額三百人】

   教場

在府治之西閱府隅將兵旬射于此嘉定中府尹袁公韶刱紹定壬辰府尹余公天錫移春和樓于此其下為觀德堂嘉熙中因民居延燎至淳祐中府尹趙公(上與下心)為屋數楹基趾增高廳宇尤廠以為按視旬射之地

臨安志卷第七

 城府

  坊巷

      城內左一南廂

和豐坊 【 天井巷相對】

懷慶坊 【 祕書省相對】

安榮坊 【 新房廊相對】

大隱坊 【 都酒務巷 徽宗朝處士徐奭居此因名】

   左一北廂

市西坊 【 灞西巷】

市南坊 【 巾子巷】

太平坊

新街

融和坊 【 肉市巷】

清河坊

吳山坊 【 吳山井巷】

泰和坊

天井坊 【 天井巷舊名通浙坊】

仁美坊 【 石板巷】

近民坊 【 左院前巷】

中和坊 【 樓店務巷舊名淨因坊】

流福坊 【 府前】

豐豫坊

美化坊 【 竹園山巷】

後市街

吳山北坊

康裕坊 【 御史臺側】

   左二廂

市西坊 【 左一廂界同】

修義坊

富樂坊

眾樂坊

教睦坊 【 銀甕後巷】

積善坊 【 上百戲巷】

秀義坊 【 下百戲巷】

壽安坊 【 官巷】

修文坊 【 修文巷】

里仁坊 【 陶家巷】

保信坊 【 剪刀股巷】

定民坊 【 中棚巷】

睦親坊 【 宗學巷】

純禮坊 【 後泮街巷】

保和坊 【 磚街巷】

報恩坊 【 觀巷】

招賢坊 【 舊在仁和縣巷】

   左三廂

欽善坊 【 間扇子巷】

甘泉坊 【 相國井巷】

清風坊 【 活水巷】

興慶坊 【 前洋街巷】

字民坊 【 錢塘縣前】

平易坊 【 錢塘縣相對今廢】

德化坊 【 舊名木子巷今在對岸潘閬巷口立】

德善坊

   右一廂

孝仁坊 【 清平山巷】

登平坊 【 相府巷舊名貴恕坊】

壽域坊 【 糧料院巷】

保寍坊 【 太廟巷】

貴恕坊 【 封椿康巷今廢】

天慶坊 【 天慶觀巷】

保民坊 【 吳山廟巷】

懷信坊 【 (米茲)團巷】

常慶坊 【 竹竿巷】

新開坊

   右二廂

清平坊 【 沙皮巷】

興檀坊 【 清泠橋巷】

通和坊 【 金波橋巷】

延福坊 【 灞東巷】

蘭陵坊 【 水巷】

羲和坊 【 炭橋巷】

武志坊 【 李博士橋巷】

戒民坊 【 棚橋巷】

新安坊 【 小新橋巷】

延定坊 【 鵝鴨橋巷】

安國坊 【 北橋巷舊名祈祥坊】

懷遠坊 【 軍頭司巷】

普寍坊 【 清遠橋巷】

同德坊 【 燈心巷】

嘉新坊 【 七郎堂巷】

教欽坊 【 竹竿巷】

新開北巷

新開南巷

   右三廂

東坊 【 中沙後巷】

西坊 【 中沙前巷】

善履坊 【 豐樂橋巷】

興德坊 【 鹽橋巷】

昌樂坊 【 薦橋巷】

富樂坊 【 蒲橋巷】

   右四廂

豐禾坊 【 豐禾倉巷】

寧海坊

 【 故老云城內舊有坊號久廢未立如羅漢洞巷口則曰美浴坊金文齋下湧金門路則曰會昌坊紅橋楊府巷口則曰紫雲坊鞔鼓橋癸辛街巷口則曰從訓坊馬家橋西巷口則曰孝慈坊洗麩橋下南岸口則曰通寶坊洗麩橋下北岸口則曰豐財坊通寶豐財為有左藏庫也事見耆英集帝都賦】

   城南左廂

狀元坊 【 兒門鋪前嘉定七年為武舉狀元劉必萬立】

美政坊

   城北右廂

狀元坊 【 北新橋端平二年為武舉狀元朱熠立】

轉運司試院坊 【 江漲橋北】

   城西廂

狀元坊 【 赤山路口所立坊與兒門同】

   城東廂

淳祐坊

  界分

   錢塘縣

南城界     西城界

溫泉界     中路南上分界

中路南下分界  中路北界

外河界     內界

西湖門南界   西湖門北界

三教門界    吳山北界

西一界     西二界

東一界     東二界

東西一下分界  淨因寺界

三橋南界    三橋北界

灞北界     開道坊界

中棚界     井亭橋北界

橋南界     橋北界

後杭界     木子東界

木子西界    西莊界

   仁和縣

中濠南界    眾安東界

小新營界    東營界

妙慈界     沙河東界

灞東界     中濠北界

永新橋界    仁和界

西營界

  橋粱

   城內大河 【 南自都亭驛直至天宗水門】

六部橋 【 舊稱都亭驛橋】

過軍橋 【 小堰門裏】

州橋

安永橋 【 執政府前】

國清橋

通江橋

望僊橋

三聖廟橋

佑聖觀橋

榮王府橋

大和橋 【 俗呼柴垛橋】

薦橋

豐樂橋

新橋 【 蠟局前】

鹽橋

蒲橋

東橋 【 後軍寨西門】

塌坊橋 【 御酒庫東】

仙林寺橋

西橋 【 鄭太尉宅東】

葛家橋 【 仁和倉後】

梅家橋 【 直出天宗水門】

田家橋 【 梅家橋北通白洋池】

   小河 【 自葛公橋入清冷橋至眾安橋觀橋轉】

葛公橋

鍾公橋 【 通士下抱劍營】

清冷橋 【 通沙皮巷漆器牆】

熙春橋 【 南瓦前】

灌肺橋 【 南瓦後】

金波橋

普濟橋

巧兒橋

亨橋

平津橋 【 俗呼貓兒橋】

舍人橋

永清橋

水巷橋

日新樓橋

炭橋

李博士橋

棚橋

新安橋

鵝鴨橋

北橋 【 名安國橋】

軍頭司橋

清遠橋

仁和倉橋

天水院橋

百萬倉橋

觀橋 【 一名回龍橋轉西入貢院橋】

萬歲橋

貢院橋

潘葑庫橋

祥符橋

小新莊橋 【 投北出大新莊橋】

   西河 【 中係清湖】

南自旱河頭直北至眾安橋止

三橋轉西入金文橋至州前斷河頭止

八字橋轉西入清湖橋直至北關水門止

施家橋

侍郎橋 【 郎簡字叔廉王荊公有寄詩甚稱其賢以工部侍郎致仕居此里人德之遂以名橋】

三橋 【 西轉入金文橋】

金文橋 【 金文酒庫前】

太常寺後小橋

臺官衙後橋

如意橋 【 六房前】

永安橋 【 一名五聖廟橋】

湧金橋 【 水池頭】

渡子橋

轉運司橋

德壽橋 【 油車巷口】

凌家橋 【 府學前】

定安橋

戒子橋

樓店務橋

閘兒橋 【 斷河頭】

軍將橋 【 三橋北】

曲阜橋 【 韓府前】

施水坊橋

井亭橋

洪福橋 【 舊名紅橋】

鞔鼓橋

馬家橋

八字橋 【 舊名洗麩橋西轉入清湖橋】

石灰橋

結縳橋

下瓦後橋

眾安橋 【 清湖至此止】

清湖橋

黑橋 【 秀王府解庫前】

左藏庫橋

楊府小石橋

安濟橋

安福橋

丁家橋

民生老人橋

紀家橋 【 太學前】

車橋 【 國子監】

青龍橋 【 車橋畔】

白虎橋 【 錢塘門裏】

楊四姑橋 【 太一宮相對】

新莊橋 【 萬壽觀前】

師姑橋 【 鎮城倉前】

斜橋 【 餘杭門裏東】

釣橋 【 出北關水門舊名便橋】

    城南左廂〔城東附〕

進隆橋 【 三清閣】

五聖廟橋 【 左軍步一將前】

大慈橋 【 左軍東門】

夏郎橋 【 兒門裏】

楊婆橋 【 白塔嶺鋪】

凌家橋

洋泮橋 【 馬倉巷南】

利涉橋 【 嘉會門外】

上梁家橋 【 雪醅庫卷】

下梁家橋 【 顏家樓街】

朱橋 【 舊名南星】

石橋 【 美政坊內未有名】

跨浦橋

渾水閘橋

裏橫河橋

外橫河橋

上泥橋

下泥橋

蕭公橋

眾惠橋

清水閘橋

上欏木橋 【 候潮門外】

下欏木橋

諸家橋 【 小堰門外】

保安閘橋

草橋 【 新門外】

呂公橋 【 舊名萬壽東青門外】

章家橋 【 崇新門外】

米市橋 【 塘勝新鋪】

五柳莊橋

蓆潭橋

通利橋 【 景隆觀前】

淳祐橋 【 選鋒寨後】

螺螄橋 【 原名宜春東青門外】

看經橋 【 原名普安】

報恩橋 【 蒲場巷鋪】

第二將橋 【 殿司新建】

蔡湖橋 【 菜市塘】

菜市橋 【 菜市門外】

四板橋 【 薦橋門外】

太平橋

無星橋

端平橋 【 九宮壇鋪】

駱?橋 【 法明寺鋪】

壩子橋 【 改名順應】

(上爾下虫)橋 【 艮山門外走馬塘】

石斗門橋 【 走馬塘東】

十善橋 【 東青門外】

黃姑橋 【 東青門外】

韋家橋 【 艮山門外】

鮑婆橋 【 艮山門外】

八字橋 【 艮山門外】

   城北右廂〔城西附〕

餘杭橋 【 北郭稅務前】

上堰橋 【 天宗水門外】

下堰橋 【 豬圈頭】

王子高橋 【 北郭稅務側舊有子高石】

上(豆斗)門橋 【 上閘南】

過軍橋 【 神勇鋪】

浴堂橋 【 中閘鋪】

唐家橋 【 中閘西】

下斗門橋 【 上閘南】

米市橋 【 新街鋪】

泥橋 【 羊角埂】

鄧家橋 【 茶塘鋪】

袁家要橋

黑橋

斗門橋

長板橋 【 東倉鋪】

德勝橋

楊婆橋

東新橋

楊家橋

水冰橋 【 水冰鋪】

望佛橋

倪郎中橋

富春橋 【 左家橋鋪】

西倉橋

版橋

左家橋

香花橋

雷道橋

復明橋

黑橋 【 魚行鋪】

洞霄宮橋

醋坊橋

茅家橋

歸錦橋

江漲橋

黃家橋

獅子橋

喻家橋

葛婆橋

費家橋

余家橋

羊棚橋

傅婆橋

康家橋

螺螄橋

北新橋 【 元名中興永安橋】

印墓橋 【 正等鋪】

吳家橋

靈芝寺橋

鑷子橋 【 湧金門鋪】

惠因橋 【 高麗寺側】

長橋 【 淨慈寺前舊有橋亭甚壯麗楊蟠詩云皎皎冰壺裏天寒六月風水仙來往處三島忽相通】

  倉場庫務

   諸倉

鎮城倉

在餘杭門裏師姑橋淳祐三年大資政趙公(上與下心)重建

常平倉

在鎮城倉東淳祐三年大資政趙公(上與下心)重建

平糴倉

淳祐三年大資政趙公(上與下心)於鹽橋之北新橋東岸創建至八年增創凡為二十八敖積米六十餘萬以二十八字為敖記 【 生民全仰食為天百萬人家聚日邊官有積倉平糴價滿城和氣樂豐年】 每歲斂散以平市價又置磑坊春治精善而以予民歲虧本錢鉅萬常用他錢補之都民實戴其惠利與公所置百萬倉於足國足民之計皆前所未有也

都鹽倉

元在天宗門裏淳祐三年府尹趙公(上與下心)重建於艮山門外

   諸庫

軍資庫

在府衙門之左淳祐五年府尹資政趙公(上與下心)重建

回易庫

在豐樂橋南嘉熙元年府尹尚書趙公與懽重建

常平庫

元在軍資庫內淳祐五年改屬通判南廳

公使錢庫

在府衙之東

公使酒庫

元在府衙之西淳祐六年府尹資政趙公(上與下心)於府治西教場東北門外建立

甲仗庫

元在府衙之東淳祐六年移在教場東北角建立

安撫司激賞庫

在府治左

架閣庫

在府衙北

祇備庫

什物庫

轎擔庫

並在教場內

醋庫

在府城內外凡十有二所

   諸務

樓店務

在府治東中和坊內

市舶務

舊在保安門外淳祐八年撥歸戶部於浙江清水閘河岸新建牌曰行在市舶務

都稅務

在灞頭市東大和橋之北

浙江稅務

在浙江岸跨浦橋南

龍山稅務

在嘉會門外浙江岸龍山之東

北郭稅務

在餘杭門外淳祐六年府尹資政趙公(上與下心)重建

江漲橋稅務

在江漲橋鎮市淳祐三年重建

紅亭稅務

崇新門外久廢

   諸場

合同茶場

湧金門裏今廢

城南炭場

候潮門外

城北炭場

餘杭門外

抽解竹木場

浙江

(禾康)場

天宗門裏今廢為鹽倉

都作院

湧金門之北

慈幼局

淳祐七年十二月有

旨令臨安府置慈幼局支給錢米收養遺棄小兒仍雇倩貧婦乳養安撫端明趙(上與下心)奉行惟謹于府治側建屋而凡存養之具纖悉畢備其有民閒願抱養為子女者官月給錢米至三歲住支所全活不可勝數

施藥局

淳祐八年五月有

旨令府尹趙(上與下心)以民閒盛暑病者頗多因創局製藥命職醫分行巷陌診視與藥月為費數萬多所治療十年二月得

旨降錢十萬令多方措置以賞罰課醫者究心醫診

聖心至仁 詔旨勤惻趙公推廣

上恩尤為矜怛是後都民多赴局請藥接踵填咽民甚賴之

養濟院

一在錢塘縣界西石頭之北 【 今在寶勝院】

一在艮山門外

崇寍三年降指揮置居養院安濟坊以示

朝廷惠養元元之意至紹興十三年奉

聖旨令戶部措置行下臨安府將城內外老疾貧乏不能自存及乞丐之人依條養濟遇有疾病給藥醫洽每歲自十一月一日起支常平錢米至來年二月終 【 每名日支米一升錢一十文小兒半之】 二十五年以後又降指揮更展半月惟臨安府奉行最為詳備賴以全活者甚眾 【 案蘇公軾與某宣德書蒙遣人致金五兩銀一百五十兩為贐儀自黃遷汝亦蒙公厚餉當時鄰于寒舜尚且辭避今忝近臣尚有餘瀝未即枯竭豈可冒受又恐數逆盛意非朋友之義輟已移杭州作公意捨之病坊此蓋某在杭日所置今已成倫理歲收租米千斛所活不貲故用助買田以養天民之窮者此公家家法故推而行之以資公之福壽某亦與有榮焉想必不訝至於感佩之意與收之囊中了無異也 詳此則杭州病坊始置于東坡整備如此而舊失其傳故特附載于此】

漏澤園

二所在錢塘縣惠民鄉各闊四十餘畝一所在仁和縣界芳林鄉闊七十餘畝先是崇寍三年七月三日

指揮置漏澤園以示

朝廷矜恤之意紹興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奉聖旨令臨安府先次措置委知佐幾察仍造庵屋募僧人主管月給常平錢五貫米一石埋瘞及二百人申

朝廷降紫衣一道繼准

指揮令諸路州軍依倣臨安府已行事理一體措置施行

  館驛

   樟亭驛

晏殊輿地志云在錢塘縣舊治之南五里今為浙江亭 【 白公居易樟亭驛見楊舊詩往恨今愁應殊題詩梁下又踟躕羡君猶夢見兄弟我到天明睡亦無 樟亭雙櫻詩云南館西軒兩樹櫻春條長是夏陰成素華朱實今雖盡碧葉風來別有情 宿樟亭驛詩云夜半樟亭驛愁人起望鄉月明何處見潮水白茫茫 鄭谷樟亭驛閣詩云故國江天外登臨返照間潮來無別浦木落見他山沙鳥晴飛遠漁人夜唱閒歲窮歸未得心逐片帆還】

   郵亭驛

在朝天門外中間改名天策今為昇陽宮

   仁和館

在清湖閘之東紹興十九年郡守湯鵬舉建今廢

   北郭驛亭

舊在餘杭門外北郭稅務側淳祐六年府尹資政趙公(上與下心)重建

臨安志卷第八

 山川

蓋嘗登天目山憑仙壇石屋見山皆西南馳雙溪並趨而合于於灊縣岝山咢似少駐回望天目曾雲中如沈雄古大將按轡其後山大勢不可遏少決驟已抵臨安縣大官山者直培塿耳循而至九鎖山蓋略為盤礡環以天柱諸峰若蹔止息者已而矗矗赴餘杭下武林靈隱山始韶秀而山於是左右分北高峰左轉抵葛嶺下標以保叔塔右轉一支挾南山標以雷峰塔二塔為西湖門戶而山特派起為南高峰揵以八蟠慈雲諸嶺翼為七寶鳳凰山昂頭布尾若翔而集前界大江乃止吁亦誠異矣猶未為異也又嘗自黟歙諸山循行括蒼天台皆魁岸嶄特至沃州下嶀嵊山漸平衍薄雲門會稽浸以鏡湖纔少舒暢文巒細巘靡靡至西陵所謂越王山者旁率諸山咸聳亦界江而止吳越兩山於是相主賓而淛河衡貫焉然後瞿然歎曰山川無情也而天以是為巧天非能巧也而氣以是為會然則氣之所會天不知其為巧山川不知其為情彼太行黃河嵩洛雍渭之勢可坐想也夫杭之山川其美眾矣大較當以是觀之敘山川第四

  城內諸山

   鳳凰山

祥符舊經云在城中錢塘舊治正南一十里下瞰大江直望海門山下有鳳凰門有雁池趙清獻公抃詩云老來重守鳳凰城是也 【 詳見中和堂】 其右山巔有介亭石筍林立最為怪奇舊傳錢武肅王鑿山見怪石排列兩行如從衛拱立趨向因名排衙石及刻詩石上第二峰有白塔塔西有小徑青石崔嵬夾道皆峭壁中穿一衕通人往來名曰石衕好事者多題名其閒熙寍中郡守祖無擇對排衙石作介亭天風泠然有縹渺憑虛之意 【 蘇公軾有登介亭餞楊傑次公詩籃輿西出登山門嘉與我友尋仙村丹青明滅風篁嶺環佩空響桃花源郡人謂介亭山上為桃源路前朝欲上已蠟屐黑雲白雨如傾盆今晨積霧卷千里豈畏觸熱生病根在家頭陀無為子久與青山為弟昆孤峰盡處亦何有西湖鏡天江抹坤臨高麾手謝好住清風萬壑傳其言風回響答君聽取我亦到處隨君軒 登介亭次劉景文韻澤國梅雨餘衰年困蒸溽高堂磨新磚頗覺利腰足松根百尺井雨綆飛淨淥流觴聚兒童一笑為捧腹清風信可馭剛氣在(上山下品)麓始知共此世物外無三伏長歌入雲去不待絃管逐西湖真西子煙樹點眉目濤江少醞藉高浪翻雪屋俛仰拊四海百世飛鳥速遠追錢氏餘近弔祖侯躅吾生如寄耳寸晷輕尺玉誰似劉將軍逸韻謝邊幅千言一揮手五車不再讀春岩彩雞舞月峽哀猿哭朝先啼鴦起暮與寒螿續我老廢吟哦賴君時擊觸從今事遠覽發軔此幽谷清游得三昧至樂謝五欲莫作狂道士氣壓劉師服 又登介亭次袁公濟韻昏昏墮醉夢奈此六月溽君詩如清風吹我朝睡足登臨得佳句江白照潮淥袖手猶不言默稿已在腹是時風雨逼藹藹雲歸麓疏星帶微月金火爭見伏惜哉此清景變滅不可逐歸來讀君詩耿耿猶在目卻思少年日聲價爭場屋文如翻水成賦作乂手速秋風起鴻雁我亦繼華那知君蹭蹬獨泣荊山玉相見南新道青衫垂破幅早知事大謬恨不十年讀莫嫌馮唐老終勝賈誼哭今年復為僚舊好許重續升沈何足道等是蠻與觸共為湖山主出入窮澗谷眾馳君不爭人棄我所欲何時神武門相約掛冠服 丘濬字道源題聖果寺祖公介亭詩金商肅肅淬龍淵白曉揮開東北天天孫引下悲翠煙層層堆列參井邊便於祼壤蟠危巔城雉岧嶢暗接連地祇欲誇融結權蘚花破蟄蟲遷皮刳骨露判混元一支一節相貫穿洞庭波浪徹底乾驅來不用暴秦鞭大者臲祪下騰騫尊卑敘立鴻雁聯欲覲曜寶禮法專貘豹甝虎競差肩稟命踧蹜未敢前精神張旺腰攣拳霸臣納土窮海堧怪狀埋沒幾百年中和有美既爭先磷磷丹漆排雕椽太守擇之繼曩賢念此嵌空清且堅遽於峭絕刱墀軒名之以介非徒然介是長男變初世六二爻辭蘊深祕重門待暴乃其卦未兆未萌堪畏避公性中正仍盡瘁悔吝何憂憂道義道義興行王綱備乃是擇之之本志平湖巨浸六幕寬此時非獨圖宴(上喜下心)暑月芙蓉秋月濤截斷風光千百里鵬雲沆瀣南北透離朱瞪目曠傾耳料公豈戀葦苕地才業施為自茲始或借前箸或赤箠式遏蠻戎順文軌炎上潤下火兼水無燥無烈撫圯毀張衡巧製塵灰纍八虯困睡金丸止勸公速為蒼生起起輔垂裳 聖天子永永勳庸輝信央此亭萬古鎮星紀】

山上舊有聖果院 【 今廢】 側有梵天院

   吳山

祥符圖經云在城中錢塘縣舊治南六里按史記吳人憐伍子胥以忠諫死為立祠於江上因命曰胥山 【 有盧元輔所為碑銘】 太平寰宇記吳山之北有寒泉迸溢清甘不竭今山上有忠清廟 【 祀伍子胥】 天明宮中興觀太史局太歲殿城隍廟承天宮舊有胥山坊今廢

橫翠閣 【 蘇公軾法惠寺橫翠閣詩云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從吳山故多態轉側為君容幽人起朱閣空洞更無物惟有千步岡東西作簾額春來故國歸無期人言悲秋春更悲已泛平湖思濯錦更看橫閣憶峨嵋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臺游人尋我舊游處但覓吳山橫處來】

   七寶山

在天慶觀後舊有七寶寺靈壽觀在山之麓

   寶蓮山

在城中與七寶寺相連有寶蓮寺

   石佛山

在城中舊有僧寺今為都進奏院

   瑞石山

舊經云在城中錢塘縣舊治之南七里瑞石泉出焉今為糧料院後山

   金地山

舊經云在城中錢塘縣舊治之南八里上有妙果尼寺 【 今徙于修文坊】

   茆山

舊經云在城中錢塘縣舊治之南八里河曰茆山河今蒲橋小河是也山今夷為民居 【 錢塘縣崇化鄉亦有茆山與丫頭山(病去丙改)山相連】

   淺山

在漾沙坑今楊府前對山

   寶月山

舊有寶月寺 【 回頭和尚造寶月山塔寺廢基尚存】 黑龍潭在寺西一名天井山 【 今在中官續氏園】

   峨眉山

舊經云在錢塘舊治之南六里今對祕書省 【 仁和縣大雲鄉亦有峨眉山】

   草塢山

元名草場山舊圖經云在城中錢塘舊治之南 【 五里】

   寶山

在吳山之南舊有寶嚴寺 【 翰林蘇公軾同秦仲二子雨中游寶山詩云平明已報百吏散半日來陪二子閑立鶴低昂煙雨裏行人出沒樹林閒 寶山新開徑詩云藤梢橘剌原無路竹杖(木)鞋不用扶風自遠來間笑語水分流處見江湖回觀佛國青螺髻遍踏仙人碧玉壺野客歸時山月上棠梨葉戰暝禽呼寶山晝睡詩云七尺頑軀走世塵十圍便腹貯天真此中空洞渾無物何止容君數百人】

   青平山 【 一作清平】

在鳳凰山之北糧料院之後

   狗兒山

在城內豐樂橋之南

   竹園山

祥符圖經云在城中錢塘縣舊治之南五里今在府治之西南其山自吳山一脈隱隱隆起獨趨而北陰陽家以為今治所之主山舊屬張循王府大資府尹趙公(上與下心)鬻得其地建閣其上平鑑四湖

今上皇帝御書竹山閣扁題以賜

   虎林山

舊經云在錢塘縣舊治之北半里今錢塘門裏太一宮道院高士堂後土阜是或云一名武林 【 祥見太一宮附註】

  城南諸山

   包家山

在城南近 郊壇泠水峪舊多桃花為春山遊覽之勝

   大慈山

在錢塘縣龍山之西有廣福金書院虎跑泉

   龍山

在嘉會門外去城十里一名臥龍山 【 蘇公軾有龍山真覺院瑞香花詩見本寺】

   五雲山

舊圖經云在錢塘縣約高百丈周迴一十五里山中有真際院嶺上有天井大旱水不竭

   定山

舊圖經云在錢塘舊治之西南四十七里一百四十步高七十五丈周迴七里一百二步太平寰宇記云定山突出浙江數百丈又按郡國志江濤至是輒抑聲過此則雷吼霆怒上有可避處行者賴之俗傳是海神婦家

   秦望山

兩朝國史志錢塘有秦望山舊圖經云在錢塘縣舊治之南一十二里一百步高一百六十丈周迴一十里一百步晏殊輿地志秦始皇東游登此山欲度會稽後唐同光中錢氏于秦望山建上清宮有巨石二十餘株自然成行名曰金洞門晏殊云近東南有羅剎石大石崔嵬橫截江濤商船海舶經此多為風浪傾覆因呼為羅剎 【 羅剎本西域語譯云速疾鬼】 每歲仲秋既望必迎潮設祭樂工鼓舞其上李建勳詩曰何年遺禹鑿半里大江中白居易詩曰嵌空石面標羅剎壓捺潮頭敵子胥後改名鎮江石五代開平中為潮沙漲沒 【 羅隱詩羅剎江邊地欲浮是也】

   浮山

舊圖經云在錢塘縣舊治東南四十里蘇軾開河奏云潮水自海門來勢若雷霆而浮山峙於江中與漁浦諸山相望犬牙錯入以亂潮水洄洑激射其怒百倍沙磧轉移狀若神鬼雖舟師漁人不能前知其淺深坐視舟船覆溺無如之何今號浮山頭最為險處

   排山

在錢塘縣定山之北鄉 【 排山嶺在定山南鄉屬仁和縣】

   報山

在錢塘縣近廟山

   廟山

在錢塘縣去城五十里突出江心潮勢至此方殺

   (土曇)山

在錢塘縣去城五十里近廟山在楊村有慈嚴院 【 寺中有小嶽祠自端平閒都人至暮春祠之】

  城西諸山

   武林山

西漢志會稽郡錢塘注武林山武林水所出祥符舊經云在縣西十五里高九十二丈周迴一十二里 【 按劉道真錢塘記云吳郡有虎林山昔秦漢閒有白虎常踞于其巔其虎不食生物唯飲澗泉而已鄭戩靈隱天竺詩集序云曰猿可呼仁虎不食是也又按契嵩武林志靈隱山一曰武林秦漢號虎林以其棲白虎也晉曰靈隱用飛來故事也唐曰武林避諱也】 又名曰靈隱山 【 錢塘令劉道真錢塘記太子文學陸羽靈隱天竺寺記翰林學士夏竦靈隱寺捨田記翰林學士胡宿武林山天竺寺記皆云武林山即靈隱山也或云錢塘門裏太一宮道院後虎林山一名武林山然典籍不載無所考據】 曰靈苑曰僊居山上有五峰曰飛來 【 晏殊輿地志云晉咸和元年西天僧慧理登茲山歎曰此是中天竺國靈鷲山之小嶺不知何年飛來佛在世日多為仙靈所隱今此亦復爾邪因掛錫造靈隱寺號為飛來峰 僧慧洪詩云意行忽出門欲留聊植杖雲閒飛來峰巋然眉睫上氣勢欲翔舞秀色無千嶂萬物皆我造何從有來往大千等毫末古今歸俯仰心知目所見皆即自幻妄如窺鏡中容容豈他人像頗怪胡阿師乃作去來想此意果是非一笑聲輒放但復臨冷泉舉手弄清漲 楊蟠詩曰飛來天竺遠山秀已含春不遇名僧識千年豈有神 郭祥正詩云誰從天竺國分得一峰來占盡湖山秀最宜煙雨開 梅詢詩云竺慧指此峰飛來自靈鷲猿鳥曾未知煙嵐尚依舊興亡謾千古天地豈關紐祗恐舟壑移他年卻西走 建安朱繼芳詩云元是西天住飛來莫去休未憑仙佛國好似帝王州彼樹亦如寄吾生應更浮白猿呼不應松露滴獮猴】 曰白猿 【 在山之離方詳具呼猿洞】 曰稽留 【 太平寰宇記云許由葛洪皆隱此山因而忘返故號稽留】 曰月桂 【 僧遵式月桂峰詩序云相傳月中桂子嘗墜此峰生成大樹其華白其實丹一說天聖中天降靈實于此山狀如珠璣識者曰此月中桂子也宋之問詩曰桂子月中落 白居易詩云宿因月桂落寺溪之外震山也】 曰蓮華 【 錢塘記云峰頂有孤石可四十圍頂上四開狀似千葉蓮花 郡守盧元輔詩云遠客偏尋月桂子老人不記石蓮花梅詢詩云巨石如芙蓉天然匪雕飾盤礡峰頂邊嬋娟秋江側涉川試誰探作礪當自惜坐與榮落同貞心未嘗易 徐寅游靈隱天竺詩石和雲霧蓮花氣月過樓臺桂子馨】 峰之前有合澗曰武林泉 【 西漢晉地理志皆云錢塘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于海莽曰泉亭晏殊輿地志云武林山錢塘泉出焉顧夷吾山川記云自南徂東臨浙江一派謂之靈隱浦】 武林之陰北澗之陽即靈隱寺 【 唐楊巨源送章孝標歸杭州詩曾過靈隱江邊寺獨宿東樓看海門潮色銀河鋪碧落日光金柱出紅盆 潘逍遙宿靈隱寺詩云遶寺千千萬萬峰滿天風雪打杉松地爐火暖黃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 孫雄飛靈隱蓮花堂詩云堂開金色界梵客為鉤簾山影碧侵座水聲清遶簷粉雲埋石腳珠露泣松髯終擬攜孤笛憑欄喚玉蟾 林和靖運使陳學士游靈隱寺寓懷詩云山壑氣相合旦暮生秋陰松門韻虛籟錚若鳴瑤琴舉目群狀動傾耳百慮沈按部既優游時此振衣襟泓澄冷泉色寫我清曠心飄飄白猿聲答我雅正吟經臺復丹井捫蘿常遍臨鶴蓋青霞映玉趾蒼苔侵溫顏照槁木真性馴幽禽所以仁惠政及物一一深灑翰嶙峋壁返駕旃檀林回眺窣堵峰天半千萬尋】 武林之南南澗之陽即天竺寺 【 露隱寺山名也天竺非山名也前代傳記止出露隱靈苑武林仙居稽留等五名而無天竺之稱所以有寺者隋開皇中大法師真觀于飛來峰下造之峰既來自天竺故以名焉靈隱寺隋開皇十五年建大宋天禧四年重興 白樂天天竺靈隱兩寺詩云在郡六十日入山十二回宿因月桂落醉為海榴開黃紙除書到青宮詔命催僧徒多悵望賓從亦徘徊寺暗煙埋竹雲香雨落梅別橋憐白石辭洞戀青苔漸出松閒路猶飛馬上杯誰教冷泉水送我下山來 天竺南院贈閑元旻清四上人詩云雜芳澗草合繁綠(上山下品)樹新山深景候晚四月有餘春竹寺過微雨石徑無纖塵白衣一居土方袍四道人地是佛國土人非俗交親城申山下別相送亦慇懃 宿天竺寺詩云野寺經三宿都城復一還家仍念婚嫁身尚繫官班瀟灑秋臨水沈吟晚下山長閑猶未得逐日且偷閑天竺七葉堂避暑詩云鬱鬱復鬱鬱鬱熱何時畢行入七葉堂煩暑隨步失簷雨梢霏微窗風正蕭瑟清宵一覺睡可以消百疾 權德輿天竺寺詩云香剎西天寺昔游如夢中煙蘿迷俗駕猿狖應山童蕭颯松陰靜欹危石棧通雲霞棲半壁丹紺照青空世累悲何已心期惜未同相看極歸騎花雨夕濛濛 翰林蘇公軾聞唐林夫徙靈隱寺寓居詩靈隱前天竺後兩澗春淙一靈鷲不知水從何處來跳波赴壑如奔雷無情有意兩莫測肯向冷泉亭下相縈迴我來錢塘六百日山間暫來不暖席今若欲作靈鷲居葛衣草履隨僧蔬能與冷泉作主一百日不用二十四考書中書】

    亭館

虛白亭 【 郡守相里公造初建此亭】

候仙亭 【 韓僕射皋建 白公樂天詩云蹇步隨朱綬華纓映白鬚何因駐衰老只有且歡娛酒興還應在詩情可便無登山與臨水猶未要人扶】

見山亭 【 給事中盧元輔作張商英詩云簾捲疏煙醉眼開淨雲飛盡見崔嵬】

冷泉亭 【 在飛來峰下唐右司郎中杭州剌史河南元藇建長慶三年刺史白居易撰記刻石亭上政和中住山僧惠雲增廣水池亭前又有小亭郡守毛友以為贅疣命去之記曰東南山水餘杭郡為最就郡言靈隱寺為尤由寺觀冷泉亭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尋廣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勝概物無遁形春之日吾愛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導和納粹暢人血氣夏之夜吾愛其泉渟渟風冷冷可以蠲煩析醒起人心情山樹為蓋岩石為屏雲從棟生水與階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臥而狎之者可垂釣于枕上矧又潺湲潔徹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塵心舌之垢不待盥滌見輒除去潛利陰益可勝言哉斯所以最餘杭而甲靈隱也杭自郡城抵四封藂山復湖易為形勝先是領郡者有相里君造虛白亭有韓僕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常棣作觀風亭有盧給事元輔作見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藇最後作此亭於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謂佳境殫矣能事畢矣後來者雖有敏心巧目無所加焉故吾繼之述而不作長慶二年八月十三日記 曹既明詩云朱簷日轉軒總冷碧嶂雲低草樹香山影倒沈波底月夜闌相對寫寒光 張履信詩云水石一欄千僧歸四山靜攜琴譜澗泉 浸夜深冷 僧如璧嘗為亭記】

觀風亭 【 唐庶子河東裴常棣造白居易記云五亭相望如指之列】

袁君亭 【 陸羽記云刺史袁仁敬所造】

紫薇亭 【 郡守紫薇舍人唐詢暇日至靈隱山顧訪勝概囑此建亭因以名之】

翠薇亭 【 紹興十三年韓世忠於此建亭後廢乾道五年郡守右文殿修撰霅川周淙建 張履信翠薇亭晚望詩云朝朝烏北出夜夜烏南歸所謀在一食所息在一枝人生竟何得與烏同此機身世忽過慮泉石良自怡月上飛來峰更誰登翠薇】

石橋亭 【 在武林山中路近繙經臺楊蟠見山亭詩云看山坐石亭裴休詩云山斷石為橋陸羽寺記又云次青壁檻次渦渚東嶼】

月桂亭 【 在月桂峰下】

夢謝亭 【 晏殊輿地志晉謝靈運會稽人其家不宜子息乃寄養於錢塘杜明師之舍明師夜夢東南有賢人相訪翌旦靈運至故號夢謝亭陸羽記云一名客兒亭在靈隱山閒給事中盧元輔靈隱寺詩云長松晉家樹絕頂客兒亭】

丹灶堂 【 陸羽記云方士葛洪煉丹之所】

隱居堂 【 晏殊輿地志云陸瑋字文該官歷上都納祿隱居于靈隱山閒澗南造隱居堂陸羽二寺記云後漢陸文該學易於隱居堂圖淮南王劉安及九師之像於屋壁東西又名九師堂】

許邁思真堂 【 陸羽二寺記云許邁字遠遊一名映詳具方外門】

    古蹟

石門澗 【 陸羽二寺記云南有巉巖舊有臥龍石橫澗中慈雲法師種松于此】

連巖棧伏龍濺 【 過石門澗之南為連巖棧今廢伏龍者又連巖棧之次也陸羽二寺記云皆靈隱山泉澗中怪石之狀 楊蟠連巖詩云岌岌青松外安知鳥翼孤寒猿三叫罷便是蜀州圖 伏龍濺詩云靜久波濤散溪深湧亂絲悠悠山下客將見水停時 郭祥正連巖詩云鳥道出雲巔雲深春更鮮游人莫嗟險一棧與巖連伏龍濺詩云潭心有伏虎急溜和氣濺頭角何時成敢借風雲便】

青林巖 【 圖經云靈隱山在縣西一十二里高九十二丈周迴一十一里顧夷吾山川記曰靈隱山有林巖龍洞其上悉櫧桂凌冬不凋故其林常青也 楊蟠詩云鳥外無行跡寒林引薛蘿山中僧已老不信雪霜多 郭祥正詩云青帝留行跡巖前春不歸儘從霜與雪君看碧依依】

理公巖 【 天竺山靈鷲院法堂後有埋公巖在焉陸羽記云晉慧理宴息於下巖下通人往來後有僧于巖上週迴鑴小羅漢佛菩薩像慈雲法師自葺居天竺寺十有三年訪慧理之禪巖弔客兒之山館是也楊蟠詩云日月巖前鳥秋來不復聞達人今已化名繫此山雲 郭祥正詩云晉代胡僧理開山第一人欲尋巖下跡猿鳥送餘香】

合澗橋 【 靈山之陰北澗之陽即靈隱寺靈山之南南澗之陽即天竺寺二澗流水號錢源泉遶寺峰南北而下至峰前合為一澗有橋號為合澗橋楊蟠及僧遵式皆有詩】

呼猿洞 【 陸羽云宋僧智一善嘯有哀松之韻嘗養猿于山閒臨澗長嘯眾猿畢集謂之猿父又遵式白猿峰詩序云西天僧慧理蓄白猿于靈隱寺詩云引水穿廊步呼猿遶澗跳澗側有飯猿臺寺僧舊施食于此梅詢詩云古澗飛白猿寂歷不知處風激石上泉僧疑月中樹微茫認松雪髣彿橫樵路寫望增爾思蒼蒼奈煙霧楊蟠詩云青松愁絕澗日夜自猿吟掌握多相就安知世上心 郭祥正詩云隔澗白猿子呼來驗是真一從滄海別唬嘯不知春 張履信詩云飛來何處峰木抄夜千尺愁猿喚不(上雁下言)月色同一白】

巖石室龍泓洞 【 在天竺山靈鷲院理公巖之北晏殊云在靈隱山下吳赤烏二年葛仙翁于此得道輿地志曰有石洞徹浙江下過蕭山有採石乳者入其洞聞波浪之聲後有人就洞兩畔鑿住世羅漢十六尊王公隨寄慈雲法師詩云丹井經臺接岩洞是也或云龍泓洞即壽聖院龍井非也蒲宗孟守杭日嘗游此洞刻名石上梅詢詩云矯矯淵下龍潛神在靈府雲臥雖有時泥沙可長處陰崖寒氣腥峭壁煙痕古何當救旱暵奮起為霖雨 楊蟠詩云六月千里旱偷泉心亦卑不煩山老祝神物久無思 郭祥正詩云洞口無凡木陰森夏亦寒曾知一泓水會有老龍蟠】

鍊丹井烹茗井 【 晏殊輿地志天竺山下有葛仙翁鍊丹井今在下天竺寺藏院又云靈隱山有白少傳烹茗井】

葛塢朱墅 【 晏殊輿地志葛塢在靈隱山吳方士葛玄孝先所居也陸羽寺記云晉葛洪字稚川亦曾居此朱墅者梁隱士鹽官朱世卿之別墅 楊蟠葛塢詩云此塢久無色何年朝太真曉耕雲下路猶恐是仙民 郭祥正詩云二葛既成仙猶存煉丹處有時化鶴來徘徊不知去 楊蟠朱墅詩云白雲今不去惆悵昔人非葉落風前響猶疑踏雪歸 郭祥正詩云梁國衰微後徵君隱逸時至今風味在試聽野猿悲】

女兒山玉女巖 【 太平寰宇記靈隱山南一石狀似人形兩髻分明俗謂之女兒山顧野王地志云靈隱山南有玉女巖舊志載翰林蘇公軾嘗愛玉女洞中水既致兩缾恐後復出而為使者見紿因破竹為契使寺僧藏其一以為往來之信謂之調水符詩曰欺謾久成俗關市有契繻誰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古人辨淄澠皎若鸛與鳧吾今既謝此但視符有無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餘吾防恐無及存置為長吁】

醴泉 【 陸羽寺記大曆六年忽出醴泉酌之療疾又有臥犀泉】

   北高峰

靈隱寺後山是也塔記云唐天寶中邑人於北高峰建磚塔七層會昌中塔廢毀大中復興武肅王懿王皆重修之至道二年雷霆火爇重立葬以古佛舍利淳化以後屢修元豐以來長老圓明大師重修建 【 起居舍人姚鉉詩云高塔屹高峰上與蒼旻接○翰林蘇公軾游高峰塔言游高峰塔蓐食治野裝火雲秋未衰及此初旦涼霧霏岩谷暗日出草木香嘉我同來人久便雲水鄉相勸小舉足前路高且長古松攀龍蛇怪石坐牛羊漸聞鐘磬音飛鳥皆下翔入門空無有雲海浩茫茫惟見聾道人老病時絕糧問年笑不答但知穴藜床心知不復來欲歸更徬徨贈別留疋布今歲天早霜○楊蟠詩云杳杳孤峰上寒陰帶遠城不知山下雨奎斗自分明○郭祥正詩云翠出諸峰上湖邊正北看夜深雲霧散獨臥斗杓寒○契嵩武林山記云高峰之東曰屏嶺西者香爐峰】

   白雲峰

上天竺山後最高處謂之白雲峰於是寺僧建堂其下謂之白雲堂山中出茶因謂之白雲茶東坡居士有和茶詩云白雲峰下兩槍新謂此也 【 楊蟠詩云萬頃田閒雨多從頂上生野人猶不足常擬鑿為平○郭祥正詩云湖上峰爭碧此峰藏白雲雲光連月色鷗鷺亦迷群】

   南高峰

在南山石塢煙霞山後高崖峭壁怪石尤多北望晴煙江湖接目峰下出寒水石山中人競採之擣為齒藥上有磚塔高可十丈相傳云天福中建崇寍二年仁王寺僧修懿重修 【 楊蟠詩云日氣層層秀連山萬丈孤崔嵬天上影一半入江湖○郭祥正詩云岌岌穿南斗層層瞰下方揭名湖海頂半夜掛朝陽○著作曹棐登南山塔詩云平生登塔與登樓亂盡鄉心送盡愁試上南山山下塔依前懷古與悲秋】

   孤山

祥符舊經云去錢塘舊治四里湖中獨立一峰圓法師銘曰群山四絕秀出波心舊有報恩院觀音智果院廣化寺碼瑙寶勝院自唐以來題詠特甚 【 唐張祐詩云樓臺聳碧岑一徑入湖心不雨山長潤無雲水自陰斷橋荒蘚合空院落花深猶憶西窗月鐘聲出北林○白樂天西湖晚歸望孤山寺詩云柳湖松島蓮花寺晚動歸橈出道場盧橘子低山雨重栟櫚葉戰水風涼煙波淡蕩搖空碧樓殿參差倚夕陽到岸請君迴首望蓬萊宮在水中央又孤山寺遇雨詩云拂波雲色重灑葉雨聲繁水鷺雙飛起風荷一向翻空濛連北岸蕭颯入東軒或擬湖中宿留船在寺門○林和靖孤山寺詩雲峰水樹南朝寺祇隔叢篁作並鄰破殿靜披虀臼古齋房閑試酪奴春白公睡閣幽如畫張祐詩牌妙入神乘興醉來拖木屐翠苔蒼蘚石磷磷又孤山寺端上人房寫望云底處憑欄思渺然孤山塔後閣西偏陰沈畫軸林閒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時飛獨鳥夕陽無事起寒煙遲留更愛吾廬近祇待重來看雪天又孤山後寫望云水墨屏風狀總非作詩除是謝元暉溪橋裊裊穿黃落樵斧丁丁斫翠微返照未沇僧獨往長煙如淡鳥橫飛南峰有客鋤園罷閒倚籬閒忘卻歸又孤山雪中寫望云瓊樹瑤岑掠眼新鮮(風炎)時復颺珠塵此中自是蓬萊闕何處更尋姑射人○蘇東坡臘日游孤山訪惠勤惠思二僧詩云天欲雪雲滿湖樓臺明滅山有無水清出石魚可數林深無人鳥相呼臘日不歸對妻孥名尋道人實自娛道人之居在何許寶雲山前路盤紆孤山孤絕誰肯廬道人有道山不孤紙窗竹屋深自(左火右上而下大)擁褐坐睡依團蒲天寒路遠愁僕夫整駕催歸及未晡出山迴望雲木合但見野鶻盤浮圖茲游淡薄歡有餘到家恍如夢遽遽作詩火速追忘逋清景一失後難摹○楊蟠詩云裊裊雲中路滄波四面開詩人吟不得喚作小蓬萊○郭祥正詩云塵寰千障合月窟一峰孤欲識僧歸處飄然一寶珠○葉夢得記張景修與吾同為郎夜宿尚書新省之祠曹廳步月庭下為吾言往嘗以九月望夜道錢塘與詩僧可久泛四湖至孤山已夜分是歲早寒月色正中湖面渺然如鎔銀傍山松檜參天露下葉閒薿薿皆有光微風動湖水晃漾與林葉相射可久清(痊去全改瞿)苦吟坐中淒然不勝寒索衣無所有以空米囊覆其背謂平生得此無幾吾為作詩記之云霜風獵獵將寒威林下山僧見亦稀怪得題詩無俗語十年肝膈湛寒輝此景暑中想像亦可一灑然也】 今為

御苑涼堂旁建延祥觀

    古蹟

柏堂 【 陳文帝天嘉二年建廣化寺嘗植二柏其一已枯蘇公軾作孤山二詠序云柏二株其一為人所薪山下老人自為兒時見其枯矣然堅悍如金石愈于未枯者僧志詮作堂于其側名曰柏堂堂與白公居易竹閣相連屬作二詩記之柏堂詩云道人手種幾生前鶴骨龍姿尚宛然雙幹一先神物化九朝三見太平年忽驚華廈依岩出乞與佳名到處傳此柏未枯君記取灰心聊伴小乘禪○楊蟠詩零落雪霜後猶含千載春一株化為石誰是種時人】

竹閣 【 白公居易詩晚坐松詹下宵眠竹閣閒清虛當服藥幽獨抵歸山巧未能勝拙忙應不及閑無勞別脩道即此是元關○蘇公軾詩海山兜率兩茫然古寺無人竹滿軒白鶴不留歸後語蒼龍猶是種時孫兩叢恰似蕭郎筆千畝空懷渭上村欲把新詩問遺像病維摩吉更無言】

處士林逋廬 【 和靖孤山小隱詩竹樹遶吾廬清深趣有餘鶴閑臨水久蜂懶得花疏酒病妨開卷春陰入荷鋤嘗憐古圖畫多半寫樵漁猿鳥分清絕林蘿擁翠微步穿僧徑出肩掩道衣歸水墅香酤熟煙崖早筍肥功名無一點何處更忘機園并夾蕭森紅芳墮翠陰晝巖松鼠靜春塹竹雞深歲課非無木家藏獨有琴顏原遺事在千古壯閑心門逕獨蕭然山林屋舍邊水風清晚釣花日重春眠苒苒苔衣滑磷磷石子圓人寰諸洞府應合置閒仙又小隱詩云道著權名便絕交一峰春翠濕衡茅莊生已慣鴟鳶嚇楊子休譏蝘蜓嘲潏潏藥泉來石竇霏霏茶靄出松梢琴僧近借南薰譜且并閑功子細抄魯望亡來己百年又生吾輩在林泉誰知隱遯為高尚敢道文章到聖賢月界曉窗琴嶽潤竹搖秋机墨雲鮮南塘一霎霏微雨更擁漁蓑上釣船又云山水未深猿鳥少此生猶擬別移居直過天竺溪流土獨樹為橋小結廬○山園小梅詩眾芳搖落獨暄妍占斷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無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柑狎不須檀板共金樽剪綃零落點蘇乾向背稀稠畫亦難日薄縱甘春至晚霜深應怯夜來寒澄鮮祇共鄰僧惜冷落猶嫌俗客看憶昔江南舊行路酒旗斜拂墜吟鞍數年閑作園林主未有新詩到小梅摘索又開三兩朵團圞空遶百千迴荒鄰獨映山初盡晚景相禁雪欲來寄語清香少愁結為君吟罷一啣盃○吟懷長恨負芳時為見梅花輒入詩雪後園林纔半樹水邊籬落忽橫枝人憐紅豔多應俗天與清香似有私堪笑胡雛亦風味解將聲調角中吹○范文正公仲淹寄和靖處土詩片心高與月徘徊豈為千鍾下釣臺猶笑白雲多事在等閑為雨出山來○鮑當題林和靖隱居湖水春來綠山雲夏亦繁何如隱君子長嘯掩柴門○蘇公軾書和靖詩後云吳儂生長湖山曲呼吸山光飲湖淥不論世外隱君子販夫俚婦皆冰玉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我不識君曾夢見瞳子瞭然光可燭遺篇妙字處處有步遶西湖看不足詩如東野不言寒書似西臺差少肉平生高節已難繼將死微言猶可錄自言不作封禪書更肯悲吟白頭曲我笑吳人不好事好作祠堂傍修竹不然配食水仙王一琖寒泉薦秋菊】

巢居閣 【 楊蟠詩昔日巢居客今為天上仙文章流海內几杖葬山前】

和靖處士祠墓

金沙井 【 陽蟠詩細細沙痕落流金在井泉山人邀我飲化骨共為仙】

碼瑙坡 【 楊蟠詩石徑生光怪傳流碼瑙坡天人曾布地此物至今多】

四照閣 【 鄭獬詩湖山天下之絕境群山繞湖千百重碧筍四插明鏡緣此閣正落明鏡中當軒不置窗與檻湖光山翠還相通側耳似聞天仙語接手便欲翻常空】

六一泉 【 孤山僧惠勤嘗游六一先生歐陽公之門東坡守郡日見講堂之後孤山之趾有泉汪然甚白而甘因名曰六一泉以表思公之意且為之銘】

   粟山

晉書隋書地理志餘杭郡有粟山祥符經云在錢塘縣西一十七里高六十二丈周迴一十八里二百步太平寰宇記云山下有飛泉二里又云有石杵闊二丈長一丈四尺吳大帝刻云黃武二年歲次戊午 【 吳志黃武二年乃癸卯歲不同】八月三日十二字餘即湮沒今在東墓嶺側

   巨石山 【 一名石甑山】

隋書地理志錢塘有石甑山山頭有巍石如甑然太平寰宇記在錢塘縣舊治南三里祥符經云高六十三丈周迴二十三里一百步郡國志云上有七層古塔妙絕人工山北有落星二石吳越王錢氏號壽星寶石山後改為巨石山羅隱封石記云或聳秀而層排巨石或岧嶢而朝挹眾山 【 按祥符經寺院門定業院山與巨石山雖相連而相去甚遠有二石甑山未詳】

   巾子峰

在錢塘門外舊志云在梵天院後形如巾幘 【 和靖林逋詩云巾子山頭烏白木微霜未落葉先紅○楊蟠詩云首出群山內晴窗幾處看不因風雨折開檻滿溪寒○郭祥正詩云嵯峨插天頂寒翠灑湖光吟寒搖艇子猶疑漉酒香○西湖勝跡事實云在壽星寺後詳前詩首出群山嵯峨插天之句則高峻可知壽星寺後有一石高丈許周回三四丈形如巾幘恐因得名爾】

   南屏山

在興教寺後怪石秀聳松竹森茂閒以亭榭中穿一洞崎嶇直上石壁高崖若屏障然故謂之南屏有摩崖刻司馬溫公家人卦大學中庸碑 【 楊蟠詩云日落游人散山寒起樹聲玲瓏石上穴處處有雲生○郭祥正詩云真山反如假疊徑入雲屏不借湖光洗朝朝撥黛青餘見寺】

   小南屏山

在廣教院後怪石玲瓏有若屏障

   慧日峰

在淨慈寺後今有慧日閣

   雷峰

在淨慈寺前顯嚴院有寶塔五層傅收西湖勝跡云昔郡民雷就之所居故名雷峰庵世傳此峰眾山環繞故曰中峰 【 林和靖有中峰望北山一詩云拂石玩林壑曠然空色秋歸雲帶層巘疏葦際蒼洲固是堪長往何為難久留庶將濠上想聊作剡中游又中峰詩云中峰一徑分盤折上幽雲夕照全村見秋濤隔岸聞長松蒼古翠衰藥動微薰自愛蘇門嘯懷賢事不群】

   雞籠山

在龍井風篁嶺側形高而圓有若雞籠然

   霍山

在錢塘門外有張王廟歲仲春八曰傾城士女咸集焉

   赤山

在錢湖門外厥土赤埴上有惠因院 【 俗呼高麗寺】 對有玉岑峰

   玉岑山

在錢湖門外惠因寺相對一峰聳出眾山繚繞石中有古木倒垂森翠可愛

   鴉雞峰

在西山崇因報德院有怪石狀類鴉雞

   卓筆峰

在靈隱無垢院有石筍形如筆葛灃帝都賦云峰曰卓筆

   花家山

三賢堂後相對在大麥嶺山後一名蛇山

   月輪山

在龍山左右形圓如月故名

   馬鞍山

在兒門武狀元坊步司左軍後形如馬鞍故名

   靈石山 【 一名積慶山一名靈石塢】

在西山放馬場側有崇因報德院古蹟靈石舊曾有祥光現故名 【 楊蟠詩云石冷雲長掛林寒鳥未棲青松花自發不使後人迷○郭祥正詩靈石山前路山深寺更深不知明月去空惜白雲沈】

   仙姑山

在錢塘門外東山衖

   西觀音山

在錢塘門外王家橋試院後山是也

   龍門山

在錢塘縣西溪之欽賢鄉地高峻上存龍池寺

   觀山黃杜山了頭山茆山篠山楊梅山

祥符經云在錢塘縣崇化鄉第七都眾山接連高一百五十丈周迴三十五里

臨安志卷第九

 山川

  城東諸山

      臨平山

祥符經云去仁和縣舊治五十四里山高五十三丈周迴十八里九域志晉武帝時吳郡臨平山岸崩出一石鼓擊之無聲張華曰可取蜀桐刻作魚而扣之聲聞數里山上有塔有龍洞蠣洞 【 事具諸洞】 有天井 【 在山之頂舊經云方闊約二丈積水深八尺雖旱未常涸】 下有東嶽廟景星觀峙立兩旁又有藕花洲即鼎湖也 【 蘇公軾舟過臨平次杭人裴維甫韻餘杭門外葉飛秋尚記居人挽去舟一別臨平山下路五年雲夢澤南州淒涼楚地緣吾發邂逅秦淮為子留寄謝西湖舊風月故應時許夢中游○蘇公軾雪霽過臨平邈師房會陳烈少府題詩云落帆古戍下積雪高如址強邀詩老出疏髯散颼颼僧房有宿火手足漸和柔靜士素寡言相對自忘憂銅鑪擢煙穗石鼎浮霜甌征夫念前路急鼓催行舟我行雖有程坐穩且復留大哉天地閒此生得浮浮○僧道潛詩風蒲獵獵弄輕柔欲立蜻蜓不自出五月臨平山下路藕花無數滿汀洲○沈金部汝諧詩云山勢分明飲水鼉孤西轉鬱嵯峨不須探問山童藥且揖朝來爽氣多】

   桐扣山

在仁和臨平山之西因山岸出石鼓張華取蜀桐木刻作魚形而扣之聲聞數里故名之曰桐扣山

   皋亭山

唐書地理志錢塘縣有皋亭山祥符經云今屬仁和縣在縣之東北二十里高百餘丈出雲則雨

寍宗皇帝御書三字扁于華嚴寺之山腰有崇善靈慧王之祠名半山廟旁有水甕及桃花塢

   青龍山

在皋亭山之東高七十餘丈山脊蒼翠偃曲如龍

   母山

在皋亭山東北約高一百餘丈比眾山獨高張翼左右如母顧子因以名之

   佛日山

在母山之東北高六十餘丈中有古殺名佛慧東坡少游楊傑司馬才仲范石湖皆有留題 【 詳具佛慧寺】

   石膏山

太平寰宇記在錢塘縣舊治之西五十七里錢塘記云出石膏色若雪又縣治亥地有獄獄中產石膏雨霽時出藥用為最一名稽留山無毒獸惡蟲 【 太平寰宇記】

   黃鶴山

祥符經云在仁和縣舊治東北三十八里寰宇記舊有黃鶴樓今佛日山之北是矣高約百餘丈巔有龍池一名渥洼北塢有龍洞石裂為路深險不可視山之腰有黃鶴仙洞外甚狹中可容數人深杳而黑時有樵牧爇松明而入愈遠疑有龍在焉池出雲必雨又有潭在山之東 【 故老相傳有詩云但看黃鶴山頂雲化作白龍潭上兩或謂參寥子作】

   超山

在仁和縣之東北六十里永和鄉高三十七丈周二十里

   亭市山

郡國志云杭州亭市山餘石鄉亭市村人悉作大甕今謂之浙甕是此地所出 【 太平寰宇記】

   龍珠山

在仁和縣肇元鄉五都高約六七丈形圓象珠與皋亭山黃鶴眾山相望一名巧山

   泰山

在仁和縣南鮑山之北高約十五六丈山下有居民可三百戶名泰村

   大旗山

在仁和縣黃鶴之北高約五十餘丈有青草塢山下居民可二百戶名大旗村

   南鮑山

在仁和縣南山之北高約十餘丈山下有村名南鮑

   南山

在仁和縣大旗山之北高約四十餘丈東南與佛日山夾境有杜牧鄔纍纍數塚世傳杜牧墓碑碣亡蹤

   太婆山白巖山

在錢塘縣

   方山

在錢塘縣崇化鄉高三十丈

   全山

在錢塘縣孝女鄉高一十五丈周四里

   苧山

在錢塘縣孝女南鄉高一十丈周迴五里

   楊山

在錢塘縣孝女南鄉高二十丈周迴六里

   唐墓山

在錢塘縣孝文南鄉高一十五丈周迴八里 【 故老相傳云昔有孝女唐醜娘年十二三母病篤因取肝救母病愈而醜娘以瘡口入風而亡里人美其孝故以唐墓名其山舊志作唐墓非也】

   近山

在錢塘縣靈芝鄉第四都高十丈周迴一里

   大遮山烏尖山

在錢塘縣孝女北鄉接連餘杭縣及安吉州武康縣界高三百丈

   飲馬山

在錢塘縣高二十丈周迴二里

   安樂山

在錢塘縣高三十丈周迴三里山上有石八郎祠

   有山石壁山龍駒山法華山

在錢塘縣東至西堰橋西至欽賢鄉群山連接約高四十餘丈占十餘里 【 石壁山上有尊司土地】

   三峰山

在仁和縣北四十里東山高一十五丈周五里西山高一十八丈周四里南山高一十二丈周一里

   洛山

在仁和縣北四十四里高五十八丈周一十八里

   峨眉山 【 城內亦有山曰峨眉】

在仁和縣北七十里大雲鄉高一十八丈周六里

   烏頭山

在仁和縣肇元鄉青龍山之東高八十餘丈峰銳而秀

   石姥山

在烏頭山之東高五十餘丈有嶺南接運河塘赤岸嶺之西有真珠塢少宰劉正夫葬此山

   獨山

在仁和縣治之北大雲鄉約高數十丈晴出雲則雨雨出雲則晴里人占之屢驗下瞰橫溪回環皆水蕩

   赭山

舊圖經云在仁和舊治東北六十五里濱海產鹽有鹽場

   馬嗥山

郡國志昔吳伐越至此山遇大風車破騎死有馬嗥呼求其主遂名之 【 太平寰宇記】

   金鵝山

郡國志此山鳴則縣出貴人上古防風氏嘗居此山下有風渚古鄋瞞國也 【 太平寰宇記】

  城內外諸嶺

   八蟠嶺

在今大內之後

   萬松嶺

舊圖經云在錢塘舊治正南到縣一十里嶺上夾道栽松白居易夜歸詩云萬株松樹青山上十里沙隄明月中翰林蘇公軾蠟梅詩亦有萬松嶺下黃千葉之句今在

大內之西皆為第宅居層壘襞積直至巔頂焉

   鐵冶嶺

在城內步帥衙左虎翼營之東

   紫坊嶺

在城內瀁沙坑騏驥院教駮營之西七官宅側

   駱駝嶺

在城內糧料院巷之南嶺下有市里人呼小灞頭

   慈雲嶺

在方家峪於諸山嶺中最為崷(山卒)傍為郊壇其內實為鳳凰山之門戶捍蔽焉 【 尚書比部郎官楊廟(諱詩)云左右眄江湖游人憩半途山高步步上何用嘆崎嶇○楊蟠詩落日愁飛雨雲中一線明西湖將盡處忽見大江橫○郭祥正詩峻極分南北見湖仍見江游人倦登陟飛鳥自雙雙】

   風篁嶺

在錢塘門外放馬場西路通龍井祥符舊經云在錢塘舊治西南一十五里嶺巔最高峻元豐中僧辨才師淬治修篁怪石風韻蕭爽因名曰風篁蘇公軾嘗詣師師送至嶺上因舉遠公過虎溪事師笑曰杜子美不云乎與子成二老來往亦風流因作亭嶺上名曰過溪亦曰二老蘇公賦詩紀之又探梅詩有問訊風篁嶺下梅介亭詩有丹青明滅風篁嶺之句 【 蘇公二老亭詩日月雙轉轂古今同一北惟此鶴骨老凜然不知秋去住兩無礙人天爭挽留去如龍出穴雷雨卷潭湫來如珠還浦魚鱉爭駢頭北生暫寄寓常恐名實浮我比陶令愧師為遠公優送我還過溪溪水當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記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寍有離別憂】

    龍井

本名龍泓吳赤烏中葛洪鍊丹于此道西湖南山登風篁嶺澗泉決決與幽花野草延緣山磴更上嶺背巖壑林樾皆老蒼而西湖已蔽掩不可見氣象愈清古巖骨稜瘦中涵一泓清澈翠映即之淒然相傳有龍在焉觸石為雲禱者輒應因建龍祠加以封號傍有亭曰德威亭 【 舊云龍井亭東坡書扁】 過歸隱橋入壽聖院 【 今為廣福院】 山有獅子峰薩埵石 【 餘具本院】 秦少游觀為米元章芾書 【 記曰龍井舊名龍泓吳赤烏中方士葛洪曾煉丹于此事見圖記其地當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風篁嶺之上實深山亂石之水泉也每歲旱禱雨於他祠不獲則禱于此有禱輒應故老相傳以為有龍居之然泉者山之精氣所發也西湖深靚空闊納光景而涵煙霏菱芡荷花之所附麗魚鳥蟲之所依憑慢衍而不迫紆徐以成文陰晴之中各有奇態而不可以言盡也故岸湖之山多為所誘而不克以為泉浙江介於吳越之閒一晝一夜濤頭自海而上者再疾擊而遠馳兕虎駭而風雨作過者摧當者壞乘高而望之使人毛髮盡立心掉而不禁故岸江之山多為所脅而不暇以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內無靡麗之誘以散越其精外無豪捍之脅以虧疏其氣故嶺之左右大率多泉龍井其尤者也夫蓄之深者發之遠其養也不苟則其施也無窮龍井之德蓋有至于道者則其為神物之託也亦奚疑哉元豐二年辨才法師元靜自天竺謝講事退休于此山之壽聖院院去龍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錢塘與游客之將至壽聖者皆取道井旁法師乃即其處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環而咒之庶幾有慰夫所謂龍者俄有大魚自泉中躍出觀者異焉然後知井之有龍不謬而其名由此益大聞余是歲自淮南如越省親過錢塘訪法師于山中法師策杖送余于風篁嶺上指龍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遷壯如淛江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資陰陽之和以養其源推其緒餘以澤於萬物雖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為我記之余曰唯三年八月日高郵秦觀記○秦少游題名○元豐二年秋後一日余自吳興道杭東還會稽龍井有辨才大師以書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寍遇道人參寥問龍井所遣籃輿則曰以不時至去矣是夕天字開霽林閒月明可數毫髮遂棄舟從參寥杖策並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慧因澗入靈石塢得支逕上風篁嶺憩于龍井亭酌泉投石而飲之自普寍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道傍廬舍或燈火隱顯草木深鬱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閒之境行二鼓矣始至壽聖院謁辨才于潮音堂明日乃還高郵秦觀題○坡仙至錢塘特與辨才師為世外交師歸老龍井坡為作二老亭詩一時名勝多與之游瑰詞藻翰衣被泉石至今枯槎斷壁閒奕奕飛動獨少游記文得元章書二妙相輝宜耀不朽而寺失其傳好事者閟然不滿紹定己丑得真蹟于戶書胡公槻印以他米書不謬每念鑱之寺中以苴放軼一日語京尹趙公公斂衽曰前賢之勝韻不續實遺吾邦羞寺於何有亟訪堅(王民)刻之且捐錢百萬田廾住山宗炳建樓植鐘新緇宇之弊于是龍井之勝若前賢之媺如創見然余每愛少游支笻步月敲辨才門夜半清語殆非人閒世今留題中寫澗谷經行登危憩寂之境衝煙破暝之態溪潺林影斷續隱見雖善畫不能及題識猶爾況記乎雖然微尹公好古博雅則斯記未必遇雖遇未必遽赫然在人目余幸記之遇顯之速也於是借石咫書其顛末紹定辛卯三月望日四明鄭清之文叔跋】

   分金嶺

在錢塘縣舊治西南到縣六十里

   滕村嶺

在錢塘縣舊治西南到縣五十里

   青木嶺

在錢塘縣舊治之西到縣四十里

   狗頭嶺

在錢塘縣舊治之北到縣五十里

   五嶺

在龍山之北

   徐村嶺 【 一名薑擦子嶺】

在錢塘縣定山北鄉

   白塔嶺

在錢塘縣龍山之東

   礌馬嶺

在錢塘縣定山北鄉

   牛坊嶺

在錢塘縣定山北鄉

   牌山嶺

在錢塘縣定山南鄉

   大麥嶺

祥符經云在錢塘舊治西南到縣一十五里今與步司右軍寨相連路通放馬場舊多種麥因以名焉 【 驀之義非】 嶺之巔有觀音閣對山有蘇軾王渝楊傑張壔元祐五年三月二日同遊三竺過麥嶺題名刻石

   葛嶺

祥符經云錢塘縣舊治之西到縣一十里葛仙翁嘗鍊丹于此今有上清宮按傅收古蹟事實寶雲寺庵之頂有初陽臺寺西仙翁往來之處又謂之葛嶺嶺有毳嚴 【 在禪宗院山內】

   棲霞嶺 【 一名劍門嶺一名劍門關】

在錢塘門外蘇隄顯明院之北舊多桃花開時如蒸霞故以棲霞目之嶺下有岳鄂王飛墓 【 過嶺通掃帚塢】

   (施去方改馬)巘嶺 【 舊志作(施去方改馬)苑嶺在錢塘縣舊治西十里今在九里松之東】

   臙脂嶺

在九里松麴院路之西土色獨紅因以名之路不險峻過嶺則通大小麥嶺

   石人嶺 【 一名馮公嶺】

在靈隱寺之西路有石人臥于側故名嶺極高峻過嶺則通西溪

   東墓嶺

在靈隱寺之西去城二十餘里路極險峻

   大青嶺

在東墓嶺之南

   郎當嶺

在大青嶺之南

   黃泥嶺

在行春橋水竹塢步司前軍寨之南

   歌樵嶺

在錢塘縣大慈山塢按傳收錢塘勝景事實云歌樵嶺在祖塔左右 【 祖塔乃法雲院楊蟠詩云衣冠仁義少敢忽嶺邊人亦恐修榮達行歌自負薪○郭祥正詩云嶺上聽樵歌歌聲雲外過儘窮斤斧力不道得樵多】

   石姥嶺

在仁和肇元鄉高五十餘丈

   灌肺嶺狗兒嶺

在中瓦南大街及教睦坊北舊有坡阜因以為名

  諸洞

   青衣洞

在城內三茅觀後故老相傳昔人行至洞口有青衣童子問之不應良久入洞逐之不見聞風雨之聲毛髮悚慄而出

   羅漢洞

在敕令所北舊有金文院疊石為洞塑羅漢於其中後為酒庫洞廢名存

   金星洞

在正覺院後洞中生金星草因此得名 【 政和中廢入神霄宮】

   風水洞 【 一名恩德洞】

祥符經云錢塘縣舊治五十里在楊村慈嚴院洞極大流水不竭頂上又有一洞過立夏清風即自內出立秋則止故名風水洞洞內石子各有紅點如丹持出即隱置於內復然此其異也

本朝名賢題詠 【 林公逋云平昔常聞風水洞重山複水去無窮因緣偶入雲泉路林下先聞接客鐘○趙公抃云風穴有聲連水洞聽風觀水暫閑身杭州未入從容甚且與南山作主人○蘇公軾詩并序往富陽新城李節推先行三日留風水洞見待云春山磔磔鳴春禽此閒不可無我吟路長漫漫傍江浦此閒不可無君語金鯽池邊不見君追君直過定山村路人皆言君未遠騎馬少年清且婉風岩水穴舊聞名只隔山溪夜不行溪橋曉溜浮梅萼知君繫馬巖花落出行三日尚逶遲妻奴怪罵歸何時世上小兒誇疾走如君相待今安有○又和李節推二首云山前乳水洗塵凡山上清風檜舞杉細細龍鱗鋪亂石團團羊角轉空岩馮夷窟宅非梁棟御寇車輿謝轡銜世事漸堅吾欲去永隨二子脫譏讒○風轉鳴空冗泉幽瀉石門虛心聞地籟妄竟覓桃源過容詩難好居僧語不繁歸瓶得冰雪清冷慰文園○右丞蘇公轍和子瞻題風水洞詩云風送江湖滿洞天洞門可聽入無緣士囊鬱怒聲初散石齒聱牙勢未前樂奏洞庭真跌宕歌傳帝所亦清便可人隱几觀遺韻重使顏成問(口答)然○張天覺云嶺頭松竹自生寒兩穴茫茫徹鬼關風竊虎威時弄草泉欺龍睡故離山不嫌淅瀝驚塵耳聊挹清泠洗病顏窗外月高湘簟冷更無閒夢到人閒○司馬槱云藤梢蔓荒寒蘚花陰空青窈窕石竇中兩耳風雨并初聞聲蕭騷活火急銅缾再聽逗餘響萬羽起寒汀我疑此山空石腳連滄溟中有蛟龍蟄鼻息隱雷霆又疑仙翁去丹灶留岩扃至今鑪鼎中水火爭不停山前老比邱霜眉眼如螢能傳古老語濯耳我昕醒便欲慰塵凡脫我隨爽靈○元居中云二洞標奇古連岩葺宇新涼生清桂曉暖漲碧桃春閑擁東方騎來尋北隴人破雲拖蠟屐峰頂疑化九霄身○又居中上祖無擇云洞蔽深雲遠俗塵山中曾未識朱輪自從白傅來游後三百年閒又一人○張先和云水色風光近使君浥塵輕雨逐車輪暫來不宿宜無恨多少行春不到人○許遵云水洞連風洞精藍兩洞前山高易藏日樹老不知年板有華宗什名留少傅篇煙波門外境寂寞變桑田○范文正公云神仙一去幾千年自遣秦人不得還春盡桃花無處覓空餘流水到人閒○許元祐云野寺依山立松橋避石斜壞梁飛白蟻枯木掛玄蛇道路悲蓬轉功名惜鬢華聊將洞中水試洗眼前花】

   靈化洞

在郊臺天真院山頂深百餘步直下闊十餘丈有蘇林二公題名刻于石

   登雲洞

在郊臺天真院山內錢氏武肅王嘗置登雲臺義取於此

   鐵窗櫺洞

在赤山殿司左軍寨內尼庵之側洞口高數尺舊有蛟龍出入人畏焉鑄鐵窗櫺嵌于石槽以拒之水自窗櫺中出六月如冰過慧因寺前折入西湖大旱不竭秦太虛題名記濯足于慧因澗是也

   呼猿洞 【 詳見武林山】

巖石室龍泓洞 【 詳見武林山】

   水樂洞

在煙霞嶺下洞常有水聲如擊金石故以名之舊屬僧舍今為慈明皇太后宅圃 【 王大受游洞詩云歷聘空寒六六天更來洗耳聽春泉迅湍激石浮清磬懸溜行沙寫素弦洞口林亭三四曲洞中日月幾千年何人獨得開收律譜入宮商與世傳○姜夔次韻王祕書游水樂洞詩云自是瀛州客還因野趣來解衣吟寂寞攜酒上崔嵬石洞山山秀梔花樹樹開只應岩下水相送上船回】

   石屋洞

在煙霞石塢南山大仁院有石洞極高狀似屋周迴鑴羅漢總五百十六身中閒鑿釋迦佛諸菩薩像直下入洞極底有泉 【 詳見大仁院】

   煙霞洞

祥符經云去錢塘縣舊治之西一十六里晉開運元年有僧彌洪結庵洞口遇一神人指此山後有聖跡何不顯之洪尋至山後乃見一洞內有石刻羅漢六尊洪既亡吳越王錢氏忽夢僧告云吾有兄弟一十八人今方有六王可聚之夢覺訪得煙霞洞有六羅漢遂別刻一十二尊以符所夢其洞極大乃諸洞之首在烏塢內 【 洞旁有岩曰佛手岩象鼻岩詳具清修寺】

   蝙蝠洞

在錢塘縣煙霞石屋洞後內多蝙蝠因以名之故老傳云洞極深廣無泉建炎閒因兵火時里人避難于中容數百人因而獲免今在尼庵民屋後

   龍洞

在臨平山祥符經云自洞門至水際五丈闊一丈五尺高一丈三尺其水深不可測禱祈多有靈驗

   細礪洞

在臨平山祥符經云深十餘丈闊二丈五尺高一丈五尺輿地志云臨平山有洞數丈出礪石 【 沈金部汝諧詩云巉巖古洞鬼神剜六月無冰氣自寒恐是仙人鍊丹窟不然疑有老龍蟠】

   香林洞

下天竺巖下石洞深窈可通往來名曰香林洞慈雲法師有詩天竺出草茶因號香林茶其洞與香桂林相近 【 揚蟠詩云百年樵斧外留得掛寒猿不奈西溪水流香出洞門○郭祥正詩云出香來近遠此洞接蟾宮欲借飛翰去聊乘桂子風】

   大雄山白龍洞

在錢塘縣崇化鄉大雄山故老傳云有白龍藏于洞嘉定八年府尹趙公時侃以亢旱禱于龍祠感應雨隨至奏于朝封顯靈孚濟侯賜廟額曰敏應

   護國仁王院洞

在錢塘門外掃帚塢山有水洞流泉雖旱不竭舊為內侍黃氏園淳祐中僧慧開鬻地建寺于洞下丁未亢旱丞相鄭公府尹趙公常躬禱于洞口感應

   海雲洞

在仁和縣永和鄉超山上有乾濕二洞黑龍王祠 【 嘉定八年禱雨感應賜額曰通靈之祠先封慧應侯繼封宣濟侯淳祐七年亢旱禱雨感應加封昭慧龍祠係圓滿院掌管香火】

   雲洞

在錢塘門外古柳林楊和王園內 【 因其坡陀擁土為之可奪天巧矣】

   虎頭巖

在錢塘門外介于寶嚴定業寺後山葛澧錢塘帝都賦云峰曰卓筆巖則虎頭 【 故老傳云此山舊有岩石突出如虎頭吳越王納士後望氣者云杭州西湖山有虎頭山形勝命鑿之故名】

  諸石

   落星石

在錢塘門外巨石山南嶺謂之南山頂有二圓石湖中望之若星墜焉圖經云古塔山北有二石相對舊傳為落星石

   石龍

在嘉會門外龍華山後下石龍淨勝院山內有石突出宛似龍首故名又有上石龍永壽院

   排衙石 【 詳具鳳凰山】

   石衕 【 詳具鳳凰山】

   新婦石

祥符經云在錢塘縣東南

   羅剎石 【 詳具秦望山】

   王子高石

在北郭稅務側今不存

   雲根石

上有天亭記

   秦王纜船石

在錢塘門外昔秦始皇東游泛海艤舟于此陸羽武林山記云自錢塘門至秦王纜船石俗呼西石頭北關僧思淨刻大石佛于此舊傳西湖本通海東至沙河塘向南一岸皆大江也故始皇纜舟于此

   靈固石

在方家峪水月寺慈雲嶺兩路口道堂後路口有廟

   靈石

在放馬場側按祥符經有靈石在崇因報德院山內舊嘗有祥光現又按古蹟事實有靈石山在南山棲真院之上晉開運二年建院號興福山水環列松竹扶疏有靈石西庵大觀三年九月左丞薛公昂奏乞靈石為功德院改崇因報德禪院院之右半山閒有庵泉石尤美皆以靈名

   石屏風

在保叔塔崇壽院山內

   臥龍山

在石門澗中或云在下天竺寺內草堂前 【 慈雲法師詩云梅有和羹實龍無為雨心以其臥龍石產梅也○楊蟠詩云歲旱須神物皆疑石有名臥龍今不起長負澤邊情○郭祥正詩云龍臥蒼山下豈知今古春不憂雷雨作頭角本非真】

   石橋

在武林山中路近翻經臺陸羽寺記云次青壁檻次渦渚東嶼李襄陽題峽山寺又有天竺石橋無泉之語宋之問靈隱詩云待入天台路看子度石橋皆謂是也 【 楊蟠詩云突兀臨飛烏溪僧慣往來雲山多樂處且入小天台○郭祥正詩云橋下無懸瀑橋邊少綠苔跨空纔一丈何處特飛來】

   石魚

   石筍

在仁和縣超山古蹟有石魚石筍錢塘無垢院亦有石筍

  諸塢

   東西馬塍

在餘杭門外羊角埂之閒土細宜花卉園人多工於種接為都城之冠或云是錢王舊城非塍也今北關門古之餘杭門外城也元自有北關門今有夾城巷乃古基也地與馬城相接

   羊角埂

在錢塘門外溜水橋之北自柴場至乳臺渡口延袤十餘里介于東西馬塍之閒形彎曲如羊角然

   鮑家田

在錢塘門外東山衕之北有玉泉水灌溉吳越相鮑君福賜田於錢塘至今名焉

   掃帚塢

在錢塘門外黃山橋路通鮑家田東山衕九里松

   楊梅塢

古蹟事實在南山近瑞峰石塢內有一老嫗姓金其家楊梅甚盛俗稱楊梅塢所謂金婆楊梅是也 【 楊蟠詩云夏日紅相照天晴塢自開襄陽多稚子摘贈故人來○郭祥正詩云紅實綴青枝爛熳照前塢不及杏繁時林閒有仙虎】

   錦塢

在錢塘門外上智果院前寶雲庵下此地花卉舊盛故以名之

   葛塢

在靈隱山吳方士葛元字孝先居焉東晉大著作葛洪字稚川亦隱於此 【 楊蟠詩云此塢反無色何年朝太真曉耕雲下路猶恐是仙民○郭祥正詩云二葛既成仙猶存鍊丹處有時化鶴來徘徊不知去】

   楓木塢

楓木塢在中下竺之閒 【 今為吳榮王墳昔多楓木故有是名○楊蟠詩云太平雲外客行採老山中莫歎秋霜早君看世上楓○郭祥正詩云一塢藏深林楓葉翻蜀錦寄語別人家路遙霜凜】

   水竹塢

在九里松行春橋南舊有水竹之勝今為步司軍寨

   青枝塢

在九里松石板巷玉泉後山

   靈石塢

在楊梅塢後山

   真(土朱)塢

在石姥山嶺之西北

   石人塢

在靈隱寺西石人嶺下路通靈隱

   龍駒塢

在錢塘縣西溪中有秀邸墳

   法華塢

在錢塘縣西溪中有嶽祠

   木塢

在錢塘縣西溪中有沈侍郎墳

  峪

   方家峪

在錢湖門外路通慈雲嶺梯子嶺有劉娘子寺陳淑妃寺

   冷水峪

在嘉會門外御馬院側 【 夾山多桃花中有流水花開獨盛遊人多集于此為城南之勝?舊呼桃源】

   毛湫峪

在龍山之南六和塔之北

  衕

   石衕

在殿司山上 【 詳具鳳凰山】

   東山衕

在耿家步之北內有仙姑山

   唐家衕

在九里松慕容妃墓之西

   馬家衕

在九里松步司前軍寨後

  關

   桃花關

在嘉會門外包家山多桃花有關門故以是名關門上舊有蒸霞二字

   劍門關

在錢塘門外栖霞嶺上舊曰劍門關亦名劍門嶺

   西關

在錢塘門外雷峰塔下古有門關吳越王時門西曰西關門北曰北關土人猶以舊名呼之

   北關

在餘杭門外米市橋石牌頭之北古有門關東西街人家門首尚有古青石樞相對里人至今呼古門頭

臨安志卷第十

 山川

  江

   浙江

在郡之東南源出於歙縣玉山 【 据東漢志引郭璞注】 過建德合婺溪經富春至浙江入于海山海經雲浙江在閩西北入海餘暨南郭璞註云按地理志浙江源出黟縣南率中率即歙耳桑氏水經云浙水出天子都山 【 或云此山自在彭澤又以浙江為漸江皆桑欽誤也】 虞喜志林云今錢塘江口浙山正居江中潮水投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濤水勢折歸故云浙江史記云水至會稽山陰為浙江盧肇曰浙者折也蓋取其潮出海屈折而倒流也一名淛河山海經云禹治水至于淛河莊周亦曰淛河之水吳越春秋王句踐與大夫種范蠡入吳群臣送至浙江之上臨水祖道秦紀始皇東游至錢塘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度始皇周游八極嘗渡海觀出日而浙江水波惡不敢徑渡以此知錢唐江足為天下之險矣蓋其濤山浪屋吞天沃日之勢挾以怒潮鼓以烈風雖長江大海無是也又按夫差內傳吳王賜伍子胥死乃取其屍盛以鴟夷之革浮之江中子胥因隨流揚波依潮來往蕩激崩岸勢不可禦於是仲秋暨望杭人以旗鼓迓之 【 弄潮之戲蓋始于此】 又越王外傳云越王賜大夫種死葬于西山之下一年伍子胥從海上穿山脅而持種去與之俱浮于海故前潮水審候者伍子胥也後重水者大夫種也按此所載雖若荒唐然二子以忠憤激烈抱冤萬古與潮俱壯如孟津陽侯之類理或有之也秋中潮愈怒吳人輕生者乃無故以身試怒潮名為弄潮往往沈沒熙寍中兩浙察訪使李承之奏請禁止治平中郡守蔡公襄作戒弄潮文 【 斗牛之分吳越之中唯江濤之最雄乘秋風而益怒乃其俗習于此觀游厥有善泅之徒競作弄潮之戲以父母所生之遺體投魚龍不測之深淵自為矜誇時或沈溺精魄永淪於泉下妻孥望哭于水濱生也有涯盍終于天命死而不弔重棄于人倫推予不忍之心伸爾無窮之戒所有今年觀潮並依常例其軍人百姓輒敢弄潮必行科罰】

    江潮

嘗歷考諸家論潮之說其語怪者不經其推測者傅會觀者惑焉惟姚寬西溪殘語云舊於會稽得一石碑論海潮依附陰陽時刻極有理疑是國初燕肅所為茲具載于此云觀古今諸家海潮之說多矣或謂天河激湧 【 葛洪】 亦云地機翕張 【 洞真正一經】 盧肇以日激水而潮生封演云月周天而潮應挺空入漢山湧而濤隨 【 施師謂僧隱之之言】 析木大梁月行而水大 【 竇叔蒙濤志】 源殊派異無所適從索隱探微宜伸確論大率元氣噓吸天隨氣而漲歛溟渤往來潮隨天而進退者也以日者重陽之母陰生於陽故潮附之于日也月者太陰之精水者陰故潮依之於月也是故隨日而應月依陰而附陽盈于朔望消於朏魄隨于上下弦息于輝朒 【 女六切○朔而月見東方】 故潮有大小焉今起月朔夜半子時潮平於地之子位四刻一十六分半月離于日在地之辰次日移三刻七十二分對月到之位以日臨之次潮必應之過月望復東行潮附日而又西應之至後朔子時四刻一十六分半日月潮水亦俱復會于子位於是知潮當附日而右旋以月臨子午潮必平矣月至卯酉汐必盡矣或遲速消息又小異而進退盈虛終不失于時期矣或曰四海潮平來皆有漸惟浙江濤至則亙如山嶽奮如雷霆水岸橫飛雪崖傍射澎騰奮激吁可畏也或云夾岸有山南曰龕北曰赭謂之海門岸狹勢逼湧而為濤耳 【 盧肇潮論所謂夾群山而遠入射一帶以中投者是也】 若言狹逼則東溟自定海吞餘姚奉化二江侔之浙江尤甚逼狹潮來不聞有聲今觀浙江之口起自纂風亭 【 屬會稽】 北望嘉興大山水闊二百餘里故海商舶船怖於上潬 【 水中沙為潬徒旱切】 惟泛餘姚小江易舟而浮運河達于杭越矣蓋以下有沙潬南北亙乏隔礙洪波蹙遏潮勢夫月離震兌他潮已生惟浙江水未洎月徑潮巽轉來已半濁浪推滯後水益來於是溢於沙潬猛怒頓湧聲勢激射故起而為濤耳非江山淺逼使之然也 【 徐明叔傳墨卿高麗錄論潮之進退頗與此相發云由子至己其氣為陽而陽之氣又自有升降以運乎晝由午至亥其氣為陰而陰之氣又自有升降以運平夜一晝一夜合陰陽之氣凡再升再降故一日之間潮汐皆再焉然晝夜之晷繫乎日升降之數應乎月日臨于子則陽氣始升月臨于午則陰氣始升故夜潮之期日皆臨子晝潮之期月皆臨午焉又日行遲月行速應遲二十九度半而月行及之日月之會謂之合朔故月朔之夜潮日亦臨子月朔之晝潮日亦臨午焉且晝即上天而言之天體西轉日月東行自朔而往月速漸東至午漸遲而潮亦應之以遲于晝故晝潮自朔後迭差而入于夜所以一日午時二日午未三日未時四日未未五日申時六日申末七日酉時八日酉未夜即海下而言之天體東轉日月西行自朔而往月速漸西至子漸遲西而潮亦應之以遲于夜故夜潮自朔後迭復而入于晝此所以一日子時二日子末三日丑時四日丑末五日寅時六日寅末七日卯時八日卯末也加以時有交變氣有盛衰而潮之所至亦因之為大小當卯酉之月則陰陽之交也氣以交而盛出故潮之大也異于餘月當朔望之後則天地之變也氣以變而盛出故潮之大也異于餘日】

觀潮諸詩 【 白公居易詩早潮常落晚潮來一月周流六十迴不獨光陰朝復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劉公禹錫詩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迴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作雪堆○范文正公仲淹詩何處潮偏盛錢塘無與儔誰能問天意獨此見濤頭海浦吞來盡江城打欲浮勢雄驅島嶼聲怒戰貔貅萬疊雲纔起千尋練不收長風方破浪一氣自橫秋高岸驚先裂群源怯倒流騰凌大鯨化浩蕩六鱉游北客觀猶懼吳兒弄弗憂子胥忠義者無覆巨川舟○把酒問東溟潮從何代生寍非天吐納長逐月盈虧暴怒中秋勢雄豪半夜聲堂堂雲陣合屹屹雪山行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巨帆連地震群楫望風迎踴若蛟龍奔如雨雹驚來知千古信回見百川平破浪功難敵驅山力可并伍胥神不泯憑此發威名○蔡公襄詩地捲天回出海東人間何事可爭雄千年浪說鴟夷怒一信全疑渤澥空寂靜最宜聞夜枕崢嶸須待駕秋風尋思物理真難到隨月虧圓亦未通○蘇公軾中秋看潮五絕詩定知玉兔十分圓己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萬人鼓譟懾吳儂猶是浮江老阿童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江邊生世兩悠悠久與滄波共白頭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更西流吳兒生長狎濤瀾冒利輕生不自憐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波浪變桑田江神河伯兩醯雞海若東來氣吐霓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鄭獬毅夫觀濤詩云怒濤沃日為之陰下有蛟龍不測深若比人間惡風浪長江風浪本無心○李泰伯憶錢塘江詩云昔年乘醉舉歸帆隱隱前山日半銜好是滿江涵返照水仙齊著淡紅衫】

    潮候 【 至和三年八月十三日將仕郎將作監主簿監浙江稅場呂昌明重定】

春秋同

初一 十六  午末 大  夜子正

初二 十七  未初    夜子未

初三 十八  未正 大  夜丑初

初四 十九  未末    夜丑末

初五 二十  申正 下岸 夜寅初

初六 二十一 寅末 漸大 晚申正

初七 二十二 卯初 漸小 晚酉初

初八 二十三 卯末    晚酉正

初九 二十四 辰初 小  晚酉末

初十 二十五 辰末 交澤 晚戌正

十一 二十六 巳初 起水 夜戌末

十二 二十七 巳正 漸大 夜亥初

十三 二十八 巳末 漸大 夜亥正

十四 二十九 午初    夜亥末

十五 三十  午正 極大 夜子初

初一 十六  午末 大  夜子正

初二 十七  未初    夜子末

初三 十八  未正 大  夜丑初

初四 十九  未末    夜丑正

初五 二十  申初 下岸 夜丑末

初六 二十一 寅初 小  晚申正

初七 二十二 寅末 小  晚申末

初八 二十三 卯初    晚酉初

初九 二十四 卯末 小  晚酉正

初十 二十五 辰初 交澤 晚酉末

十一 二十六 長末 起水 夜戌初

十二 二十七 己初 漸大 夜戌末

十三 二十八 巳末 漸大 夜亥初

十四 二十九 午初    夜亥末

十五 三十  午末 大  夜子初

初一 十六  午末 大  夜子初

初二 十七  未正    夜子末

初三 十八  未末 大  夜丑初

初四 十九  申初    夜丑末

初五 二十  申正    夜寅初

初六 二十一 寅末    晚申末

初七 二十二 卯初    晚酉初

初八 二十三 卯末    晚酉正

初九 二十四 辰初 小  晚酉末

初十 二十五 辰末 交澤 夜戌初

十一 二十六 巳初 起水 夜戌正

十二 二十七 己正 漸大 夜戌末

十三 二十八 巳末 漸大 夜亥初

十四 二十九 午初    夜亥正

十五 三十  午正 漸大 夜亥末

    捍海塘鐵幢浦

吳越備史云梁開平四年八月武肅王錢氏始築捍海塘在候潮通江門之外潮水晝夜衝激版築不就因命強弩數百以射濤頭 【 蘇公軾觀潮詩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強弩射潮低】 又致禱于胥山祠仍為詩一章函鑰置海門山 【 云為報龍王及水府錢江借取築錢城】 既而潮水避錢塘東擊西陵遂造竹器積巨石植以大木隄岸既成久之乃為城邑聚落凡今之平陸皆昔時浙江也士人相傳云吳越王箭射止處嘗立鐵幢因以名之然潮水衝激不常昔兩浙轉運使兵部郎中張夏作石隄防水杭人念夏之功廟而祭之隄上大中祥符五年郡守戚綸與兩浙轉運使陳堯佐申請遣使自京師部埽匠濠寨赴州以埽岸易柱石之制雖免水患而眾頗非其變法七年詔江淮發運使李溥同內供奉官盧守懃按視復依錢氏立木積石之制仍令守懃專掌其事是時水方大溢九年郡守馬亮禱于伍員祠下明日潮為之郤又漲橫沙數里因以成隄景祐中暴風激水衝壞隄岸郡守俞獻卿鑿西山石作隄數十里民甚便之

仁宗降 詔獎諭焉

紹興初江濤連年衝突自仁和白石至鹽官之上管百里生聚蕩為洪波隄捍百端隨即淪毀癸丑歲方定

開禧三年艮山門外潮水衝蕩沿江石塘民舍

嘉定壬午秋潮水衝突城之東北直抵鹽官縣治界三里而近當時已有邑長防江之議有 詔帥漕臣協力修築隨毀冬十一月除大理丞劉垕持浙西倉節任責措置咸謂此非人力可勝申請迎奉城隍忠清龍王三祠像于潮決之衝日夕禱祈仍併力築塘岸越次年春潮回漲沙始復舊觀嘉熙戊戌秋潮由海門擣月塘徑奔團圍頭日朘月削民廬僧舍坍四十里漸逼軍營己亥六月

詔趙與懽除端明殿學士知臨安府任責修築以防衝決又 詔欲於江干捐一二里地就楊家橋接前軍寨深開一河趙與懽奏先于傍近築土塘為救急之術然後于內築石塘又奏近觀潮勢忽睹異物非龍非魚什什五伍鼓鬣揚鬐欲望奏告上帝或施強弩火砲以絕其妖又執奏濬河一說不可行又奏日役殿步司官兵五千五百餘人并募夫工及修江司軍兵三千餘人已貼立石倉夾植樁笆版木晝夜運土填築自水陸寺之下江家橋之上近江港口築壩一條南北長一百五十丈自團圍頭石塘近江築捺水塘一條長六百丈自六和塔以東一帶石隄添新補廢四百餘丈越三月畢工水復故道

  湖

     西湖

在郡西舊名錢塘湖源出於武林泉周迴三十里澄波浮山自相映發清華盛麗不可模寫朝暮四時疑若天下景物於此獨聚而飛欄橋柳畫浪出沒層樓傑觀林梢隱露都人邀娭歌鼓不絕則其習尚自古然也唐人言吳越暖景山川如繡將無是耶先是郡城以斥鹵苦於無水唐李鄴侯泌引湖水入城中為六井以便民汲白文公居易湖石記又載其溉田之利 【 記曰錢塘湖一名上湖周迴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筧凡放水溉田每減一寸可溉十五餘頃每一復時可溉五十餘頃此州大抵春多雨夏秋多旱若隄防如法蓄洩及時即瀕湖千餘頃田無凶年矣(州圖經云湖水溉田五百餘頃謂私田也今按水利所及公私田不啻千餘頃也)自錢塘至鹽官界應溉夾官河田須放湖水入河從河入田准鹽鐵使舊法又須先量河水淺深待溉田畢郤還原水尺寸往往旱甚則湖水不充今年修築湖隄高加數尺水亦隨加即不啻足矣脫或不足即更決臨平湖添注官河又有餘矣(雖非灘田時若官河乾淺放湖水添注可以立通舟船)俗云決放湖水不利錢塘縣官縣官多假他詞以惑刺史或云魚龍無所託或云茭菱失其刊且魚能與生民之命孰急茭菱與稻粱之利孰多斷可知矣又云放湖水則郭內六井無水亦妄也且湖底高井筦低湖中又有泉數十眼湖耗則泉涌雖盡竭湖水而泉用有餘況前後放湖終不至竭而云六井無水謬矣其郭中六井李泌相公典郡日所作甚利于人與湖相通中有陰竇往往堙塞亦宜數察而通理之則雖大旱而井水常足湖中有無稅田約數十頃湖淺則田出湖深則田沒田戶與所由計會盜洩湖水以利私田其石函南筧并諸小筧闥非灌田時並須封閉築塞數令巡檢小有漏泄罪責所由即無盜洩之弊矣又若霖雨三日已上往往隄決須所由巡守預為之防其筧之南舊有缺岸若水暴漲即于缺岸洩之又不減兼于石函南筧洩之防隄潰也大約水去石函口一尺為限過此須洩之子在郡三年仍歲逢旱湖之利害盡見其由恐來者要知故書于石欲讀者易曉故不文其言長慶四年三月十日杭州刺史白居易記】 吳越錢氏始置撩湖兵士千人專一開濬 【 武肅王作錢塘湖廣順龍王廟碑云神龍居止如府司存與洞庭青草龍君雁行之序】

國朝天禧四年郡守王公欽若奏乞為祝

聖放生池禁止採捕大中祥符元年郡守王公濟復加濬治增置斗門以白公舊記刻石湖上慶曆二年郡守鄭公戩發屬縣丁數萬人盡闢豪族僧寺規占之地

仁宗嘉之降詔獎諭仍命歲常修導元祐五年蘇公軾奏請開湖仍令錢塘縣尉帶管勾開湖司公事其利病詳悉具載奏狀 【 元祐五年四月二十九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蘇軾狀奏臣聞天下所在陂湖河渠之利廢興成毀皆若有數性聖人在上則興利除害易成而難廢昔西漢之末翟方進為丞相始決壞汝南鴻隙陂父老怨之歌曰壞陂誰翟子戚飯我豆羹芋魁反乎覆陂當復誰言者兩黃鵠蓋民心之所欲而託之天以為有神下告我也孫皓時吳郡上言臨平湖自漢末草穢壅塞今忽開通長老相傳此湖開天下平皓以為己瑞已而晉武帝平吳由此觀之陂湖河渠之類久廢復開事關興運雖天道難知而民心所欲天必從之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蓋不可廢也唐長慶中白居易為刺史方是時湖溉田千餘頃及錢氏有國置撩湖兵士千人日夜開濬自國初已來稍廢不治水涸草生漸成葑田熙寍中臣通判本州則湖之葑合者蓋十二三耳而今者十六七年之間遂塞其半父老皆言十年以來水淺葑橫如雲翳空倏忽便滿更二十年無西湖矣使杭州無西湖如人而去其眉目豈復為人乎臣愚無知竊謂西湖有不可廢者五天禧中故相王欽若始奏以西湖為放生池禁捕魚鳥為人主祈福自是以來每歲四月八日郡人數萬會于湖上所活羽毛鱗介以百萬數皆西北向稽首仰祝千萬歲壽若一旦堙塞使蛟龍魚鱉同為涸轍之鮒臣子坐觀亦何必哉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一也杭之為州本江海故地水泉鹹苦居民零落自唐李泌始引湖水作六井然後民足于水井邑日富百萬生聚待此而後食今湖狹水淺六井漸壞若二十年之後盡為葑田則舉城之人復飲鹹苦其勢必耗散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二也白居易作西湖石函記云放水溉田瀕河千頃可無凶歲今雖不及千頃而下湖數十里間茭菱穀米所獲不貲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三也西湖深闊則運河可以取足于湖水若湖水不足則必取足於江潮潮之所過泥沙渾濁一石五斗不出三歲輒調兵夫十餘萬工開濬此西湖之不可廢者四也天下酒官之盛未有如杭者也歲課二十餘萬緡而水泉之用仰給于湖若湖漸淺狹水不應溝則當勞人遠取山泉歲不下二十萬工此西湖之不可廢者五也臣以侍從出膺寵寄目睹西湖有必廢之漸五不可之憂豈得苟安歲月不任其責輒已差官打量湖上葑田計二十五萬餘丈度用夫二十餘萬工近者伏蒙 陛下以本路飢饉特寬轉運司上供米斛五千餘萬石又特賜本路度牒三百而杭當得百道臣謹以 聖意增價召入中米減價出賣以濟飢民而增減耗折之餘尚得錢米約共一萬貫石臣輒以此錢米募民開湖度得可十萬工自今月二十八日興工農民父老縱觀太息以謂 二聖既捐利與民活此一方而又以其餘棄興久廢無窮之利使數千人得食其力以度此凶歲蓋有泣下者臣伏見民情如此而錢有限所募未廣葑合之地尚有大半若來者不嗣則前功復棄深可痛惜若更得度牒百道則一舉募民除去淨盡不復遺患矣 陛下少賜詳覽察臣所論西湖五不可廢之狀利害卓然特出 聖斷別賜臣度牒五十道仍敕轉運提刑司於前來所賜諸州度牒二百道內契勘賑濟支用不盡者更撥五十道價錢與臣通成一百道使臣得盡力畢工半年之間日見西湖復唐之舊環三十里際山為岸則農民父老與羽毛鱗介同詠 聖澤無有窮已臣不勝大願】

 【 一自來西湖水面不許人租佃惟茭葑之地方 許請賃種植今來既將葑田開成水面須至給與人戶請佃種菱深慮歲久人戶日漸侵占舊來水面種植官司無由覺察已指揮本州候開湖了日於今來新開界上立小石塔三五所相望為界應石塔以內水面不得請射及侵占種植如違許人告每丈支賞錢五貫文省以犯人家財充】

 【 一湖上種菱人戶自來臠割葑地如田塍狀以 為彊界緣此即漸葑合不可不禁今來起請應請菱人戶只得標插竹木為四至不得以臠葑為界如違亦許人(划去戈改戔)賃】

 【 一本州公使庫自來收西湖菱草蕩課利錢四 百五十四貫充公使今來既開草葑盡變為菱蕩給與人戶租佃即今後課利亦必稍增若撥入公使庫未為穩便今來起請欲乞應西湖上新舊菱蕩課利並委自本州量立課額今後永不得增添如人戶不切除治致有草葑即許人(划去戈改戔)賃其(划去戈改戔)賃人特與權免三年課利所有新舊菱蕩課利錢盡送錢塘縣尉司收管謂之開湖司公使庫更不得支用以備逐年雇人開葑撩淺如敢別將支用並科違制】

 【 一錢塘縣尉廨宇在西湖上今來起請今後差 錢塘縣尉銜位內帶勾開湖司公事常切點檢纔有菱葑即依法施行或支開湖司錢物雇人開撩替日委後政點檢交割如有菱葑不切除治即申所屬點檢申吏部理為遺闕以上條件並刻石置知州及錢塘縣尉廳上常切點檢】

紹興十九年府尹湯公鵬舉重開請申佃種菱荷及濁汙水道之禁乾道五年府尹周公淙復申嚴前禁併嚴侵冒填疊之禁自後時申明之淳祐丁未大旱水涸有 旨令臨安府開濬四至並依古岸不許存留菱荷茭蕩有妨水利時資政殿大學士兼知臨安府趙公(上與下心)奉 詔惟謹於是盡餘翳塞稍復承平之舊云 【 照得西湖自蘇公軾申請有五不可廢之說且曰杭州之有西湖猶人之有眉目也自 翠華南渡左江右湖拱翊天邑四方輻奏生齒日繁百萬之眾仰給此水其所關係尤重比年以來沿湖居民私殖菱蕩之利日增日廣湖面浸狹閒遇闕雨積水易渾今歲亢旱殊常汪洋之區化為平陸淺流一線其濁如泥父老皆以為百年之所未見今奉 聖旨允合事宜此尤守臣之所當汲汲奉行者也】

 【 一今來聞浚若迅行用工則見存之水愈見渾 濁有妨食用今欲先將六井水口開掘深廣瀦蓄湖中之水以資京城日用之常】

 【 一六井水口既濟民用然後開浚港脈使之深 闊以便小舟往來港脈既通然後分畫地段取掘葑泥以復湖之舊也】

 【 一自湧金門北至錢塘門一帶荷蕩正係六井 水口舊為府第占據租佃牟利填塞穢濁今已支撥三萬貫會回買訖既先就此處用工欲更于荷蕩界至之外用石砌結疏作宕總立為界限澄濾湖水舟船不得入滓穢不得侵使井口常潔咸享甘泉實為都民久遠之利】

 【 省劄勘會近降指揮令臨安府守臣開浚西湖以壯風水以便民利今開六井口漸已深廣其餘便合照元奏以古岸為界次第浚掘如只淘浚湖內港池止通舟楫菱蕩菱蕩仍舊存留稍久又成湮塞今仰臨安府取次用工一例掘去菱蕩茭蕩須令淨盡本府從準 指揮先從六井蕩地用工次將錢塘門上船亭西林橋北山第一橋高橋蘇隄三塔南新路柳洲寺前應是蕩地開掘鋤去茭根並無存留與向來湖心積水地勢高低一等】

西湖諸詩 【 白文公居易詩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雲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纔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裏白沙隄○湖上春來似畫圖亂峰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月點波心一顆珠碧毯線頭抽早稻青羅裙帶展新蒲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盡日湖亭臥心閑事亦稀起因殘醉醒坐待晚涼歸松雨飄藤帽江風透葛衣柳隄行不厭沙軟絮霏霏○郊外迎人月湖邊醒酒風誰留使君飲紅燭在舟中○西湖留別征途行色慘風煙祖帳離聲咽管絃翠黛不須留五馬皇恩只許住三年綠藤陰下鋪歌席紅藕花中泊妓船處處回頭盡堪戀就中難別是湖邊○林和靖逋詩云混元神巧本無形匠出西湖作畫屏春水淨于僧眼碧晚山濃似佛頭青欒櫨粉堵搖魚影蘭杜煙叢閣鷺翎往往鳴桹與橫笛斜風細雨不堪聽○泛舟入靈隱水天相映淡溶溶隔水青山無數重白鳥背人秋自遠蒼煙和樹晚來濃桐廬道次七里瀨彭蠡湖間五老峰輟棹遲回歸未得上方精舍動疏鐘○湖西晚歸水痕秋落蟹螯肥閑過黃公酒舍歸魚覺船行沈草岸犬聞人語出柴扉蒼山半帶寒雲重丹葉疏分夕照微卻憶青溪謝太傅當時未解惜簑衣○西湖獨泛水氣并山影蒼茫已作秋林深喜見寺岸靜惜移舟疏葦先寒折殘虹帶夕收吾廬在何處歸興起漁謳○上湖自石函泛下湖小墅平湖望不極雲樹遠依依及向扁舟泊還尋下瀨歸青山連石埭春水入柴扉多謝提壺鳥留人到落暉○西湖泛雪浩蕩迷空闊霏霏接水濆舟移忽自卻山近未全分凍軫閑清泛溫鑪挹薄薰悠悠詠招隱何許歎離群○范文正公仲淹憶西湖詩長憶西湖勝鑑湖春波千頃碧如鋪吾皇不遜明皇美可賜疏狂賀老無○蘇公軾詩和蔡準郎中邀遊西湖夏潦漲湖深更幽西湖落木芙蓉秋飛雪暗天雲拂地新蒲出水柳映舟湖上四時看不足惟有人生飄若浮解顏一笑豈易得主人有酒君應留君不見錢塘遊宦客朝推囚暮決獄不因人喚何時休○城市不識江湖幽如與蟪蛄語春秋試令江湖處城市卻似麋鹿游江洲高人無心無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公卿故舊留不得遇所得意終年留君不見拋官彭澤令琴無絃巾有酒醉欲眠時遣客休○田間決不鳴幽幽播秧未遍麥已秋相攜燒筍苦竹寺卻下踏藕荷花洲船頭斫鮮細縷縷船尾炊玉香浮浮臨風飽食得甘寢肯使細故胸中留君不見壯士憔悴時飢謀食渴謀飲功名有時無罷休○夜泛西湖五絕新月生魄跡未安纔破五六漸盤桓今夜吐豔如半壁遊人得向三更看三更向闌月漸垂欲落未落景特奇明朝人事誰料得看到蒼龍西沒時蒼龍西沒牛斗橫東方芒角昇長庚漁人收筒及未曉船過惟有菰蒲聲湖上禁漁皆盜釣者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露香漸見燈明出遠寺更待月黑看湖光湖光非鬼亦非仙風恬浪靜光滿川須臾兩兩入寺去就視不見空茫然○湖上夜歸我飲不盡器半酣味尤長藍輿湖上歸春風吹面涼行到孤山西夜色已蒼蒼清吟雜夢寐得句旋已忘尚記梨花村依依聞暗香入城定何時賓客半在亡睡眼忽驚矍繁燈鬧河塘市人拍手笑狀如失林(上鹿下章)始悟山野姿異趣難自強人生要為樂吾策殊未良○飲湖上初晴後雨朝(日義)迎客豔重岡晚雨留人入醉鄉此意自佳君不會一杯當屬水仙王水光(汀去丁改歛)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懷西湖寄晁美叔西湖天下景游者無愚賢深淺隨所得誰能識其全嗟我本狂直早為世所捐獨專山水樂付與寍非天三百六十寺幽尋遂窮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難傳至今清夜夢耳目餘芳鮮君持使者節風采爍雲煙清流與碧巘安肯為君妍胡不屏騎從蹔借僧榻眠讀我壁間詩清涼洗煩煎策杖無道路直造意所便應逢古魚父葦閒自延綠問道若有得買魚勿論錢○陳公襄和蘇子瞻通判在告見寄郊原芳意動游人湖上晴波見躍鱗閉逐牙旗千騎遠暗驚梅萼萬枝新尋僧每拂題詩壁邀客仍將濾酒巾寄語文園何所苦且來相伴一行春○和子瞻沿牒京口憶西湖寒食出游見寄乞得湖山養病身花時曾共憶行春嚶鳴幽鳥還遷木(上戚下角)沸清泉復采芹皂蓋尋芳邱有李綵樓觀戲巷無人錦袍公子歸何晚獨念溝中菜色民(時子瞻沿漕檄賑濟常潤飢民)春陰漠漠燕飛飛可惜春光與子違半嶺煙霞紅入滿湖風月畫船歸緱笙一闋人何在遼鶴重來事已非猶憶去年題別處鳥啼花落客沾衣】

    斷橋隄

舊經不載所從始按白文公詩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注云孤山寺路在湖洲中草綠時望如裙帶蓋孤山自唐時舊有隄也又按吳越錢王鏐作錢塘湖廣順龍王廟碑云鑿石為門蒸沙起岸豈謂是歟 【 俞灝湖隄晚行詩云溟色才從草色生管絃羅綺盡歸城不應閑卻孤山路我自扶藜月下行】

    蘇公隄

元祐中蘇公軾既開湖內積葑草為隄相去數里橫跨南北兩山夾植花柳 【 詩云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忽驚二十五萬丈老葑席捲蒼雲空】 林希榜曰蘇公隄丞相章子厚有詩云天面長虹一鑑痕直通直北兩山春行人甚便之因為公立祠堂於隄上郡守呂惠卿奏毀之

    小新隄

淳祐壬寅資尹趙公(上與下心)新築自北山第二橋至麥曲院步夾岸植柳與蘇隄同通道靈竺遊者便之半隄作堂甚偉以憩游人

淳祐九年春霖雨水溢隄上資尹申請重行修築自北山至南山六百九十九丈幫闊六丈五尺麥曲院小新路一百九十七丈幫闊三丈五尺並增高一尺五寸夾岸總添用松楗一萬三千三百三十條(貝古)青石皮五千八十斤

    西湖水口

清波門口通府治前流福坊橋折入左司理院前置(插去手改片)為池以防虞水通樓店務河

湧金門水口通湧金池

鑷子井水口通韓府看街橋

李相國井水口通井亭橋

激賞庫水口折八白龜池復入錢塘縣側河

楊和王府水口通清湖惠利井

小方井水口今呼六眼井通錢塘縣河

玉壺園水口二 【 一通真珠河 一通九曲下湖】

景靈宮水口通景靈宮園內支港通昭慶教場牆下入下湖

右水口在湧金門錢塘門沿城內外一帶淳祐七年府尹趙公(上與下心)因西湖水涸重加開浚用石版甃砌木楗外護環以圍牆建立碑亭利民甚博

    下湖

在錢塘門外其源出于上湖 【 即西湖】 一自玉壺水口流出九曲沿城一帶至餘杭門外一自水磨頭石函橋東入策選鋒教場楊府雲洞北郭稅務側合為一流如環帶然有二斗門瀦蓄之

淳祐丁未上湖水涸城內諸井多竭府尹慮之遂自錢塘尉司北望湖亭下鑿渠引天目山水自餘杭河由蔡家渡河口清水港下湖河羊角埂八字橋折入溜水橋斗門凡作數壩每壩用車運水而上從尉司畔流入上湖城內水口繇是流通人賴其利 【 林和靖詩有上湖閑泛艤舟石函因過下湖小墅詩云平湖望不極雲樹遠依依及向扁舟泊還尋下瀨歸青山連石埭春水入柴扉多謝提壺鳥留人到落暉○案林和靖故廬在孤山當是下湖亦有小墅】

   洞鑑湖

在錢塘縣安吉鄉

   石湖

在錢塘縣定山南鄉

   明聖湖

劉道真錢塘記云湖在縣南二百步父老相傳湖中有金牛古嘗有見其映寶靈泉照耀流精神化莫測遂以明聖為名酈道元水經注此湖在縣南江側按今湧金門湧金池金牛寺命名蓋以此又仁和縣東十八里亦有此名湖

   御息湖

祥符經云在仁和縣東北一十八里周迴三里故老相傳秦始皇東游暫憩于此因以為名

   臨平湖

輿地廣記云在仁和縣祥符經云在縣東長樂鄉周迴十里湖中有白龍潭吳志赤烏二年寶鼎見因呼為鼎湖晉武帝咸寍中彗星孛于角占者云吳臨平湖自漢末壅塞至是復開父老相傳此湖塞天下亂此湖開天下平又吳郡言臨平湖邊得一石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寸刻其上作皇帝字孫皓於是改元為天璽晉安帝元興二年臨平湖水赤或以為祥瑞 【 詳具臨平山○權德輿臨平湖夜泛詩云素采皓通津孤舟入清曠己愛隔簾看還宜捲簾望隔簾捲簾當此時惆悵思君君不知○張祐臨平湖詩云三月平湖草更齊綠楊分映入長隄田家起處烏龍吠酒客醒時謝豹啼山濫正當蓮葉渚水塍新擘稻秧畦人間謾說多岐路咫尺神仙洞卻迷】

   泛洋湖

在仁和縣之北天宗門外 【 一名陷洋】

   像光湖

在仁和縣之長樂鄉唐神龍元年湖有五色光明掘地得彌勒石像乃建寺奏以像光為額乃名其湖

   石橋湖

在仁和縣之臨平鎮西永和鄉 【 僧辯詩石梁跨古道湖水接長津漾舫春山下清風起白蘋】

   丁山湖

在仁和縣之永和鄉

   石鼓湖

在仁和桐扣山下晉時石鼓出于岸故名 【 寄老軒僧辯詩云平湖空有浪石鼓豈無聲若遇張華出桐魚扣必鳴】

  河渠

竊考杭之河渠自昔以為大政者無他務使江水不入湖水不出則無患矣今摭舊所載城中之河有四曰鹽橋河曰茆山河曰清湖曰市河茆山河中廢已久矣而鹽橋河市河日納潮水沙泥渾濁一汛一淤比屋之民委棄草壤因循填塞久之乃成坵阜居民利于得地增疊基址規占河道每以開濬遠不過五年近則二三年又復如昔矣瀕江有三閘曰渾水曰清水曰保安歲久不治天聖四年侍御史方 【 孝宗御名】 上言杭州海潮衝壤水閘舟船有阻滯之艱仁宗下 詔復修治之

   城內四河

    茆山河

東自保安水門向西過榷貨務橋轉北過茆山井蒲橋至梅家橋曰茆山河 【 舊德壽宮之東元有茆山河因展拓宮基填塞積漸民戶包占惟存去水大溝至蒲橋修內司營不復填塞尚存河道自後軍東橋至梅家橋河】

    鹽橋運河

南自碧波亭州橋通江橋與保安水門裏橫河過望仙橋柴垛橋薦橋豐樂橋鹽橋仙林寺橋西橋梅家橋出天宗水門一派自仁和倉後葛家橋天水院橋淳祐倉前出餘杭門水門

    巾河 【 俗呼小河】

東自清冷橋西流至南瓦橫河口轉北由金波橋巧兒橋貓兒橋舍人橋炭橋李博士橋鵝鴨橋北橋軍頭司橋清遠橋仁和倉橋轉東與茆山河水合由天水院橋轉北過便橋出餘杭門水門曰市河

    清湖河

西自府治前淨因橋過閘轉北由樓店務橋凌家橋仁壽橋轉運司橋轉東由渡子橋與湧金池水相合流至金文庫與旱河頭橋三橋水相合由軍將橋施水坊橋井亭橋洪福橋鞔鼓橋馬家橋清湖橋投北由石灰橋結縳橋下瓦橋眾安橋又投北與市河相合入鵝鴨橋轉西一派自洗麩橋左藏庫橋安福橋丁家橋紀家橋轉北由車橋楊四姑橋新莊橋師姑倉橋斜橋便橋出餘杭門曰清湖河

   城外諸河

    運河

南自浙江跨浦橋北自渾水閘蕭公橋清水閘眾惠橋欏木橋朱家橋轉西由保安閘至保安水門入城曰運河 【 士人呼城外河曰貼沙河一名裏沙河】

    龍山河

南自龍山渾水閘由朱橋自南水門入城曰龍山河

    外沙河

南自竹車門北去繞城東過紅亭稅務 【 今廢】 前螺螄橋東至蔡湖橋與殿司前軍寨內河相合轉西過遊弈寨前軍寨橋太平橋端平橋無星橋與壩子橋河相合入艮山河沿城泛洋湖水轉北至德勝橋與運河相合曰外沙河舊志作外河城外既有裏沙河則此河為外沙河明矣今有外沙巡檢司

    菜市河

南自新門外北沿城景隆觀後至章家橋菜市橋壩子橋入泛洋湖轉北至德勝橋與運河合流曰菜市河

     下塘河

南自天宗水門 【 接鹽橋運河】 餘杭水門 【 接城中小河清湖河】 二水合于北郭稅務前由清湖堰閘至德勝橋與城東外沙河菜市河泛洋湖水相合分為兩派一由東北上塘過東倉新橋入大運河至長安閘入秀州曰運河一由西北過德勝橋上北城堰過江漲橋喻家橋北新橋以北入安吉州界曰下塘河

蘇公軾請開河奏狀 【 元祐五年五月初五日龍圖閣學士左朝奉郎知杭州蘇軾狀申三省軾熙寍中通判杭州訪聞民間疾苦父老皆云苦運河淤塞遠則五年近則三年率常一開濬不獨勞役兵民而運河自州前至北郭穿闤闠中蓋十四五里每將興工市肆洶動公私騷然自胥吏壕寨兵級等皆能恐喝人戶或云當於某處置土某處過泥水則居者皆有失業之憂既得重賂又轉而之它及工役既畢則房廊邸舍作踐狼籍園圃隙地例成丘阜積雨蕩濯復入河中居民患厭未易悉數若三五年失開則公私壅滯以尺寸水行數百斛舟人牽力盡跬步千里雖監司使命有數日不得出郭者其餘艱阻固不待言問其所以頻開屢失之由皆云龍山浙江兩閘日納潮水沙泥渾濁一汛一淤積日稍久便及四五尺其勢當然不作怪也父老又言錢氏有國時郡城之東有小堰門既云小堰則容有大者昔人以大小二堰隔截江水不放入城則城中諸河專用四湖水水既清澈無由淤塞而餘杭門外地名半道紅昔亦有堰名為清湖意亦愛惜湖水不令走下自天禧中故相王欽若知杭州始壞此堰亦快目下舟楫往來今七十餘年矣以意度之必自此後湖水不足於用而取足於江潮又況今者西湖日就堙塞昔之水面半為葑田霖潦之際無所瀦蓄流溢害田而旱乾之月湖自減涸不能復及運河謹按唐長慶中刺史自居易濬治西湖作石函記其略曰自錢塘至鹽官界應溉夾河田者皆放湖水入河白河入田若隄防如法蓄池及時則可溉瀕湖田千頃由此觀之西湖之水尚能自運河入用以溉千頃則運河足用可知也軾于是時雖知此利害而講求其方未得其便今者蒙恩出典此州自去年七月到任首見運河乾淺使客出入艱苦萬狀穀米薪芻亦緣此暴貴尋(划去戈改戔)刷捍江兵士及諸色廂軍得一千人自十月興工至今年四月終開濬茆山鹽橋二河各十餘里皆有水八尺已上見今公私舟船通利父老皆言自三十年以來開河未有若此深快者也然潮水日至淤填如舊則三五年間前功復棄軾方講問其策而臨濮縣主簿監在城商稅蘇堅建議曰江潮灌注城中諸河歲月已久若遽用錢氏故事以堰閘卻之令自城外轉過不惟事體稍大而西湖葑合積水不多雖引入城未可全恃宜參酌古今且用中策今城中運河有二其一曰茆山河南抵龍山浙江閘口而此出天宗門其一曰鹽橋河南至州前碧波亭下東合茆山河而北出餘杭天宗二門東西相望不及三百步二河合于門外以北抵長河堰下今宜於鈐轄司前創置一閘每遇潮上則暫閉此閘令龍山浙江潮水涇從茆山河出天宗門候一兩時辰潮平水清然後開閘則鹽橋一河過闤闠中者永無潮水淤塞開淘搔擾之患而茆山河縱復淤填乃在人戶稀少村落相半之中雖不免開淘而泥士有可推積不為人患潮水自茆山河行十餘里至梅家橋下始與鹽橘河相通潮已行遠泥沙澄墜雖入鹽橋河亦不淤填自來潮水茆山鹽橋二河只淤與十里自十里已外不曾開淘此已然之明效也茆山河既日受潮水無緣涸竭而鹽橋河底低茆山河底四尺梅家橋下量得水深四尺而碧波亭前深八尺則鹽橋河亦無涸竭之理然猶當過慮以備乏水今西湖水貫城以入于清湖河者大小凡五道○一暗門外斗門一所○一湧金門外水閘一所○一集賢亭前水筧一所○一集賢亭後閘一所○一菩提寺前斗門一所皆自清湖河而下以北出餘杭門不復與城中運河相灌輸此最可惜宜于湧金門內小河中置一小堰使暗門湧金門二道所引湖水入法慧寺東溝中南行九十一丈則鑿為新溝二十六丈以東達于承天寺東之溝又南行九十丈復鑿為新溝一百有七丈以東入于貓兒橋河口自貓兒橋河口入新水門以入于鹽橋河則咫尺之近矣此河下流則江潮清水之所入上流則西湖活水之所注永無乏絕之憂矣而湖水所過皆闤闠曲折之間宜作石櫃貯水使民得汲用澣濯且以備火災其利甚博此所謂參酌古今而用中策也軾尋以堅之言使通直郎知仁和縣事黃僎相度可否及僚吏躬親驗視一一皆如堅言可成無疑也謹以四月二十日興工開導及作堰閘不過數月可以成就今有合行起請事件請具畫一如左一今來所創置鈐轄司前一閘雖每遇潮上閉得一兩時辰而公私舟船欲出入閘者自須先期出入必不肯端坐以待閉閘兼更有茆山一河自可通行以此實無阻滯之患而能隔截江潮徑自茆山河出天宗門至鹽橋一河永無堙塞開淘搔擾之患為利不小恐來者不知本未以阻滯為言輕有變改積以歲月舊患復作今來起請新置鈐轄司前一閘遇潮上閉訖方得開龍山浙江閘候湖平水清方得開鈐轄司前閘一鹽橋運河岸上有治平四年提刑元積中所立石刻為人戶屋舍侵占牽路已行除坼外具載闊狹丈尺今方二十餘年而兩岸人戶復侵占牽路蓋屋數千間卻于屋外別作牽路以致河道日就淺窄准此據理並合坼除本州方行相度而人戶相牽經州乞據逐人家後丈尺各作木岸以護河隄仍據所侵占地量出賃錢官為椿管准備修補木岸乞免坼除屋舍本州已依狀施行去訖今來起請應占牽路人戶所出賃錢並送通判廳收管准備修補河岸不得別將支用如違並科違制右謹件如前兼畫成地圖一而隨狀納上】

紹興四年起發諸州廂軍開河轉運副使馬承家等奏申嚴居民糞土填河之禁二十六年 詔治河道六千餘丈權知臨安府韓仲通奏更嚴其禁乾道四年府尹周公淙出公帑錢三十餘萬緡米一萬六千餘斛招集游手之民經始于是年十月明年二月畢工凡城內外河共千二百五十丈通澈深濬及治浙江三閘啟閉以時又置巡河鋪屋三十所撩河船三十隻日役軍兵六十人疏通淤塞民甚便之

    城外運河

在餘杭門外北新橋之北通蘇湖常秀鎮江等河凡諸路綱運及販米客船皆由此河達于行都 【 淳祐七年夏大旱城外運河乾涸吏部尚書安撫知臨安府趙公(上與下心)新開河奏照得臨安府客旅船隻經由下塘係有兩路一自東遷至北新橋今已斷流米船不通一自德清沿溪人奉口至北新橋間有積水去處亦皆斷續每米一石步擔費幾十餘千米價之增實由于此若亟不行開浚事關利害今委官相視見得自奉口至粱渚僅有一線之脈止可載十餘石米舟自梁渚至北新橋則皆乾涸不可行舟共三十六里計五千五百三十九丈五尺除已雇募鄉夫差委官屬分段開掘外 又契勘塘岸一帶都保久失修築日漸隳坍縴路狹窄艱于行往今就此河所掘之土幫築塘路庶幾水陸皆有利濟實一舉而兩得謹具奏聞奉聖皆依奏】

 【 一自北新橋至狗葬開闊三丈深四月】

 【 一自狗葬至奉口開闊一丈】

淳祐丁未夏府尹趙公(上與下心)開新河成漕輸既便順隄岸亦增闢自是往來浙右者亦皆稱其便焉

    下湖河

在溜水橋柴場北自策選馬軍寨牆八字橋沿東西馬城羊角埂土泥橋下泥橋直抵步司中軍寨牆北一派自打水樓南折入左家橋河入江漲橋河一派自八字橋西策選軍寨神勇軍寨步人橋馬軍橋王家橋西觀音橋古塘橋下折入餘杭塘河一派自西堰橋西溪山一帶至飲馬山亦折入餘杭塘河

    子塘河

自北郭稅務驛亭下直抵左家橋係下湖泄水去處

    真珠河

在錢塘門裏歲久堙塞淳祐乙巳資尹趙公(上與下心)重行開浚護以石岸置閘瀦泄之

    餘杭塘河

在北關門外江漲橋投西四十五里至餘杭縣曰餘杭塘河

    奉口河

自北新橋三十六里至奉口大溪

    前沙河

在菜市門外太平橋外沙河北水陸寺前入港可通湯鎮赭山巖門鹽場 【 蘇公軾嘗於此督役開河有湯村開運鹽河雨中督役詩居官不任事蕭散羨長卿胡不歸去來滯留媿淵明鹽事星火急誰能恤農耕鼕鼕曉鼓動萬指羅溝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纓人如鴨與豬投泥相濺驚下馬荒隄上四顧但湖泓線路不容足又與牛羊爭歸田雖賤辱豈失泥中行寄語故山友慎勿厭藜羹】

    後沙河

在艮山門外灞子橋北

    宦塘河

在餘杭門外板橋之西丁未亢旱資尹趙公(上與下心)開濬以通米舟

    蔡官人塘河

在艮山門外九里松塘姚斗門通何(銜去金改賣)店湯鎮赭山

    施何村河

在桐扣山水(汀去丁改達)堰東自運河入通裏外沙河 【 地有姓施姓何人居故名】

    赤岸河

在赤岸南自運河入通南塘橫塘諸河

    方興河

在臨平鎮東自運河入通像光赭山湯鎮

  水閘

   澄水閘 【 舊志載八閘今增入二閘共十閘】

在長橋南熸火寨上南山水流分為三道雨甚則泥滓侵濁西湖故于省馬院之後特置隄岸于湖側引水直至澄水閘又有南閘者亦分方家峪之水故置閘焉古時疏此山之水為三渠皆有石橋後因民居堙塞此渠然橋猶可記

嘉定中府尹袁韶重修治二閘 【 東閘在錢湖門外西閘在赤山教場側】

   龍山渾水閘

   清水閘

並在龍山

   浙江渾水閘

   清水閘

並在便門外

   保安閘

在小堰門外

仁宗朝天聖四年二月辛酉侍御史方 【 孝宗御名】 言杭州海潮衝壞水閘舟船有阻滯之艱即日下詔復修治之乾道五年郡守周淙重修浙江渾水清水保安三閘仍奏請置監官一員

   清湖上中下三閘

在餘杭門外

   石函橋閘

在錢塘門外水磨頭遇西湖溢漲則開此閘泄水于下湖 【 詳具白公石函記】

後跋一

今歲夏秋之交賈人從乍浦韓氏得書數百種盛稱中多舊本書大都皆余所有不復過問惟相傅有臨安志六卷本余甚疑之蓋乾道則太多咸淳則太少遂就賈人處索觀其書卷中所志淳祐而止余曰是必施諤臨安志也賈人初不知因余言遂信之擬與交易云已售出惜未歸之頃晤簡莊知是書在彼處外府之藏也當倩胥錄其副同人賦詩紀事簡莊倡而免床與余和之洵為藝林佳話云己巳季冬十有一月復翁書於石泉古舍

後跋二

吾杭在南宋建都為臨安府其志凡三修一為乾道時周淙撰一為淳祐時施諤撰 【 四庫書目提要作施鍔杭堇浦厲樊榭咸淳志跋作施愕今黃蕘圃與余定作施諤】 一為咸淳時潛說友撰乾道志十五卷久佚同郡孫晴(厂圭)從都下得宋槧本止三卷余曾錄副本咸淳志百卷秀水朱竹垞從海鹽胡氏常熟毛氏先後購得宋刻八十卷又借鈔十三卷尚缺七卷後歸吾鄉馬氏道古樓收藏錢唐吳繡谷購□其半繼而竹垞之孫稼翁又以宋槧十七冊售於同郡趙氏小山堂趙氏復從吳本補錄其餘未及裝整即歸王氏寶日軒又轉歸於吳氏存雅堂乾隆三十八年歙鮑綠飲從平湖高氏得宋槧本二十二冊中閒節次缺失而盡於八十一卷每冊有季滄葦圖記據綠飲跋云內第四卷至九卷實季氏補鈔中稱理宗為今上應是施諤淳祐志羼入餘二十冊紙墨精好較勝趙氏本而六十五六兩卷又竹垞所未見也因撤去季氏補鈔施志六卷就趙本補錄通得九十五卷未幾歸於吾鄉吳氏拜經樓餘姚盧氏抱經堂嘗從吳氏借鈔今為余所得者也近客吳中有持書目來者云平湖韓氏出售中有臨安志四冊因與黃君蕘圃亟取觀之書凡六卷所列山川城府二門雖編為卷一至六然前尚有缺卷其紀載至淳祐十一二年止避諱亦僅及理宗為淳祐志無疑殆即從季氏本轉錄者乃以厚價購之攷直齋書錄文獻通攷及宋史蓺文志皆不著錄而施之字里出處亦未詳明其時知臨安府事者為趙(上與下心)志中備載其建置倉敖設育嬰堂濬西湖開運河諸善政按宋史云(上與下心)所至急於財利幾於聚斂之臣而盧熊蘇州府志稱其知平江適郡中饑分場設粥全活數萬人再守郡行鄉飲射禮於學宮復修飾殿堂齋廬廣弦誦以嚴教養弟子為立生祠熊之言當有所受則志亦未必虛譽兼可以證史傳異文書雖不全良足寶貴遂與乾道咸淳二志共藏目為宋臨安三志并賦詩紀事嘉慶十有四年冬十有二月海甯陳鱣書

後跋三

 偶從吳市購得宋淳祐臨安志六卷雖非全本然自來著錄家多未見喜而有作寄槎客先生

陳鱣 【 仲魚】

輸錢吳市得書誇道是西施入館娃 【 志為施諤所修】 宋室江山存梗概鄉邦風物見繁華關心志乘亡全帙屈指收藏又一家 【 同郡孫氏壽松堂舊藏宋本乾道臨安志三卷先生書庫有宋本咸淳臨安志九十五卷嘗刻一印曰臨安志百卷人家】 況有會稽嘉定本賞奇差足慰生涯 【 同時購得嘉泰會稽志】

 和作

吳騫 【 兔床】

鳳舞龍飛詎足誇錢唐遺事失宮娃天教南渡支殘局人想東京續夢華朱鳥歌成空有淚冬青種後已無家與君鼎足藏三志 【 予舊有乾道臨安志三卷咸淳臨安志九十五卷皆宋刻及影鈔本合此為臨安三志云】 天水猶懸碧海涯

 和作

黃丕烈 【 蕘圃】

甄別奇書卻自誇秦娥未許混吳娃 【 淳祐志舊誤(厂則)咸淳志中故借用方言卷二中事詳見讀書敏求記】 闕疑向已無年號 【 所見淳祐志鈔本皆無年號】 微顯今還識物華半壁河山留六卷累朝興廢得三家東南進取忘前鑑空使宗臣泣海涯 【 東南進取輿地通鑑三十卷孝節先生趙善譽著即陳氏解題馬氏通攷所云南北攻守類攷也宋刻藏無錫某氏近始獲見因價昂未之買】

 庚午春日寄懷槎客次前韻

黃丕烈 【 蕘圃】

千元百宋競相誇引得吳人道是娃 【 謂好日娃見說文】 我為嗜奇荒產業君因勤學耗年華良朋隔世亡雙璧 【 謂顧抱沖袁壽皆】 異地同心有幾家真箇蘇杭聞見廣藝林佳話遍天涯 【 仲魚得淳祐志即佳話之一】